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德沐校园

高校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07-03-27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学生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大学校园里,学生活动以及铺天盖地的宣传海报,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可是,拨开这校园文化繁华的表象,学生活动的参与面有多广?学生活动的吸引力有多大?学生活动到底对同学们个人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多大作用?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德育工作者。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充分发展,促使个体与他人、与环境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长。教育活动的成效不仅取决于教育者提供了多少教育内容,更取决于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内化程度。因此,我们认为,学生活动的成效主要取决于以下两点,第一是活动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第二点是活动的形式设计是否能吸引学生参与。为此,我院于2005年推出了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学生活动的效率和质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校内外的人力、物力、信息、资金等多方面资源达到了最优化配置。

  一、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介绍

  
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着眼于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基本出发点,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五个模块中,鼓励同学们按照成长需要和自身特点,以班团组织、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各种团体结构,向学院自主设计、申报具有创造性的、有益于提高综合素质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学院通过制定“立项指南”和审批、验收等环节进行引导,指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

  这种方式由于与广大学生渴望成才的愿望形成共鸣,契合了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一经推出,立即得到同学们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参与。2005年至今,共有17个基层班团组织通过竞标成功举办了院游泳比赛、拔河比赛、烈士陵园扫墓、新长征徒步行、英语演讲比赛等学生活动,共有83个兴趣小组完成了自主申报的科研项目,顺利结题。

  二、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流程

  
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是一种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素质薄弱点自主设计、策划活动,其流程分为项目选择、制定计划、公开竞标、项目运作、项目评价和成果交流等六个步骤。

  1、项目选择

  在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中,项目的选定很重要,学生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五大模块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素质薄弱点来选定项目主题,德育工作者在此过程中仅仅只作为指导者的角色,也就是说老师不能把某个项目强加给学生,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对学生选定的主题进行评价,即选定的主题是否具有实施价值,以及学生是否有能力对该项目进行操作。

  2、制定计划

  选择好项目后,学生团体开始针对主题设计方案。计划的内容应该包括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预期效果等内容。通过制定计划这一环节,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促使学生对项目的整体架构做到全局把握,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奠定良好基础。

  3、公开竞标

  在收集计划、审核计划的基础上,学院按照模块性质划分,将计划书归类,并面向全体学生举行项目竞标答辩,学院将和竞标成功的团体签订委托协议,并给予资金扶持。

  4、项目运作

  这一阶段是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的主体部分,学生大部分的知识内容和技能技巧是在此过程中完成。学院通过团学联中的招标项目管理部和招标领导小组对项目的运作进行过程管理。

  5、项目评价

  
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与传统学生活动运作方式的一个重要区别之处就在于项目评价。在学生活动举办完毕后,学院将通过招标管理部对学生在项目运作中的表现(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状况)、项目进度安排、项目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评价。对成果的评价强调学生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情况,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对各种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表、学习体会等资料的齐全。

  6、成果交流

  在每个学期末,学院将举办各模块的招标活动成果展,在学生中扩大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影响力;召开招标团体成员座谈会,了解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在日后的管理中加以修正。

  
三、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成果

  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模式已经试行了两年,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同学们从最初的疑惑、淡漠,到现在理解、热爱,从最初的仅有两三个班敢于“吃螃蟹”,到现在每个学期开学初的同学们主动询问竞标具体时间,点点滴滴的变化向我们展现着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这种主体性教育模式的旺盛生命力,透露出同学们对在教育活动中发挥自身德育主体性的渴望。两年来,17个班级支部、83个兴趣小组通过项目化管理模式完成了项目,达到了提升自我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已经在校园这片沃土中深深扎根。

  1、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激活了教育的生命力

  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是教育者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主体自我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划各种活动,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育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促使其以积极的姿态适应社会、改造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通过一定形式来实施的。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推出,既是适应当代大学生新变化的要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要求。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实质是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即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样的做法就好比是撤掉了教育活动中的“篱笆”,还教育对象一片更为广阔的驰骋天空。

  2、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促使了教育对象的社会化

  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为学生自主选择合作对象,共同完成教育活动提供了可能,促使学生自愿自发的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扩大了求知领域、锻炼了交往能力、丰富了内心世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现代社会学关于人的社会化理论研究同样表明,人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把一定的价值、态度、技能内化为自己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准则和个人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使个体获得和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并且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由此,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中提供的团体重组,角色扮演、任务分工、项目竞标,实质上就是学生学习社会文化知识,接受教化,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社会人的过程。

  3、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教育资源是指具有教育意义或能够保证教育实践进行的各种条件。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最根本的目的之一, 也是最基本的理念。项目化管理不是以组织为纽带,而是以项目为纽带,通过项目牵头,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实现其最大效用。“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最能发挥其作用的项目上,达到资金的合理使用,资源的合理配置、人员的有效合作, 这是项目化管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巨大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