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学生的生活学习困难能否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关系着高等教育成效,关系着学生的成长成材,关系着和谐社会大局。多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党委始终高度重视贫困生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积极做到以人为本,把解决贫困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引导贫困学生与服务贫困学生结合起来,积极构建帮贫扶困的长效机制,做到既要教育贫困学生,更要关心贫困学生,在为贫困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鼓励贫困学生健康成长,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一、贫困学子令人忧、学院关怀暖人心
工程学院是全校学生规模最大的学院,大部分生源来自于农村,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贫困生比较集中,贫困生教育管理问题比较突出。截止到2006年11月,我院贫困生所占比例已达全院学生总数的60%(约1200人),其中超过30%(600人左右)的同学家庭特别困难。2006级新生入学时,无力缴纳学费的贫困学生达119人,占全校同类新生的1/6还要多。
让广大贫困学生安心学习,始终牵挂着学院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心。我院对贫困学生给予高度重视,多次在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和院务会议上进行专题研究,成立了工程学院助学金管理机构——“工程学院助学金”评审委员会和“工程学院助学金”管理办公室,院长、书记亲自出任评审委员会主任,党委副书记担任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和办公室主任。学院党委、行政和德育工作组从全院的全局出发,优化整合了社会、专业教师、德育教师和广大学生中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团结全体师生员工,立足院系,内引外联,积极争取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建立贫困生助学基金,逐步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贫困生助学教育机制。
二、帮贫扶困抓长效、自强自立强素质
几年来,我院高度重视贫困生工作,逐渐摸索出了适合我院实际的工作模式,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了我院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系统构建了我院贫困生工作格局。我院德育工作组认真建立贫困生档案,准确把握我院贫困生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更新,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学院实际情况,我院制定了《工程学院助学金评定办法》、《“工程学院香港安全工程校友助学金”管理办法》、《工程学院专业助学基金管理办法》等规章,规范助学金评选和发放工作。我院还不断加强对奖学金和助学金获得者跟踪管理,确保助学金得到合理的使用。2002年11月15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和当月的《中国地质大学报》都报道了我院禁止用奖学金、助学金请客,严令监控并重处获奖者和获资助者抽烟、喝酒、玩电子游戏的举措。
在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我院非常注重对贫苦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扶贫,学院并非一味的倡导资助,更注重引导自强不息精神的养成。2005年我院专门成立了贫困生互助性社团——工程学院逆境成才俱乐部,给同处贫困境地的学生提供一个心灵沟通、互相帮助的平台,在全院营造出贫困学子拼搏、诚信、感恩的氛围。学院老师也非常注重贫困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每年各系党支部书记都要与本专业受资助的学生亲切交谈,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热爱专业,勤奋学习,逆境成才。班主任非常关心贫困学生生活,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前景,熟悉课程设置,端正专业认识,培养专业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引导贫困生正确看待生活现状,面向未来,理顺焦虑浮躁情绪,静心学习,提高素质。俄罗斯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汤凤林教授多次亲自给贫困生发放助学金,勉励他们好好学习,立志成才,为祖国的地质工程事业贡献青春和智慧。
三、师生同心乐助人、爱心汇聚铸和谐
学院努力帮助贫困生申请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校特困补助、学校寒衣补助和勤工俭学岗位,建立了一套贫困生服务工作程序和机制。学院德育工作组德育教师依托学校奖贷困补系统,尽其所能,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问题辍学。2006级新生入学时,119名特困生全部通过“绿色通道”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解决了燃眉之急。在学院内外的共同努力下,七年来共筹集到贫困生助学基金382861.60元人民币,累计资助贫困生达724人次,贫困生人均获524.9元资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后顾之忧和心理压力,保证了学业的顺利完成,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德育教师主动拓展社会资源,争取社会资助,形成了社会扶困助学机制。在过去七年,争取到香港永松实业有限公司、武汉金石地质工具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佳友市政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欧亚测绘公司等社会力量的大力资助,筹集捐款103000元。2006年,工程学院2004级学生杨凯患上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德育教师多方动员广大师生奉献爱心,并通过校内外各类媒体发出呼吁,努力寻求各方面援助,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筹得捐款6万余元,引起了校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广大专业教师为本专业贫困生建立了助困奖学基金,形成了学院专业教师助学教育机制。我院专业助学金包括岩工英才奖、土木希望奖、勘察育英奖、安全永胜奖和测绘迎春奖,由专业系党支部负责筹集、管理、评选和发放。从2000年至今为519名同学累计捐款214950元。土木系杨顺安教授一次性捐献人民币3万元,安全系赵云胜教授联系香港安全专业校友筹得38820元港币。工程学院专业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学习方法的同时,还在生活上给予学生实际帮助的实例在地大校园传为佳话。
广大党员和团员青年积极响应院党委的倡议,形成了学院自我助学教育机制。我院提倡“让学生来指导学生,让学生来提高学生,让学生从学生中认识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的学生自我助学教育机制。2003年由我院学生自发设立、通过义卖个人作品等方式筹得资金、属于学生自我帮困的奖学金——“明德工程爱心奖学金”成立了,4年来共筹集了4911.6元,资助学生达40名。如今,广大学生党员和团员青年踊跃交纳“助学特殊党费”和“助学特殊团费”蔚然成风。这些做法不仅有效的帮助了贫困学生,而且从整体上提高全院学风、院风建设水平,提高了全院学生的艰苦奋斗和团体协作的精神。
四、和谐校园见成效、学术德育共辉煌
教师关爱学生,加深了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感情,激发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坚定了专业志向,继承并发扬了工程精神与优良传统,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2005年,免试推荐研究生中有80%的学生是获得过学院资助的贫困生,其中还有1名同学获得过国家专利,2名同学被评为学校创新人才,10多人获得学校或学院的科技成果奖,20多位学生发表学术论文,90多人被评为学校或我院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值得一提的是,我院接受资助的贫困生不仅自身成长起来,还深深地把自己的理想和命运与祖国建设结合起来。2006年暑假,我院“山中花儿”社会实践团队到达广西与越南边陲的岩奉小学,进行义务支教,用爱心奉献社会。其团队负责人侬学峰说,在学校我一直以为自己是最需要帮助的,到了那里我才发现这个世界有很多人更需要关爱。他们积极宣传,发动广大师生关注岩奉小学。来自美国的盖瑞教授得知此事之后,亲自参与这项活动并捐赠了2000美元,其事迹被《长江日报》等多家媒体以“爱心跨国界”为题广泛报道,产生了广泛影响。
学生们纯朴真挚的情意也感动着我院的教职员工,激励广大专业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师德的示范,学生的回报,形成了我院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情感互动、学术互动的良好氛围,加强了专业教师的师德建设,塑造了工程学院良好形象。2001年、2003年、2005年工程学院党委3次被学校、1次被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2——2005年我院有5个系室党支部荣获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院工会多次获校级先进工会。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院贫困生助学教育机制受到了我院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产生了良好而广泛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出色的贫困生工作转变了德育教师的工作方式,强化了高等学校的育人功能,形成了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有力的推动了和谐校园建设。几年来,我院德育工作组、分团委和学生会多次被评为校级先进单位。明德工程“381”大德育体系的德育工作思路被学校选为典型经验报送到《教育部简报》。2004年我院的相关事迹和做法被学校推荐到教育部参加“部属高校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典型案例”评选活动,成为展现地大师生爱心互助共建和谐校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上一篇: 关于推荐第五次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论文、专著
下一篇: 在师德的绿荫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