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学院积极动员全院学生踊跃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指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把学习知识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我院自2001年至今连续开展的大学生义务支教阳新县彭杨中学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成果转化,在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到贫困山区去体验“艰苦奋斗”的内涵
我院一直秉承学校“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优良校风,而这种优良风貌的形成在拥有优越的生活设施的大学校园里光靠课堂理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在新时代要做好这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好的方法无疑需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到贫困的山区、到落后的农村去切身体验生活的艰辛和自己作为国家栋梁所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
2006年9月15日,由三名研究生党员和五名本科生党员组成的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第六届赴阳新县龙港镇彭杨中学支教服务团经过长途奔波再次来到龙港这个位于鄂赣交界处的红色小镇。带着前几届支教团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和热切期望,本届支教团成员怀着凝重的心情踏进了彭杨中学这个前身为由彭德怀为纪念彭湃、杨殷两位烈士而于1930年领导创办的军事学校——彭杨学校。在彭杨中学的旧校门遗址前,该校的教务主任陈德老师向支教团成员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介绍了龙港这个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地位。学校紧邻鄂东南苏维埃、彭德怀旧居、鄂东南电台、报社等遗址、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鄂东南革命烈士纪念碑等重要革命遗迹,学生和当地居民深受影响,保持着优良的传统习惯。
9月18日在经过周末和学校教务主任商讨进行了教学任务分工和助理班主任工作分工后,实践团成员和各自负责的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交流。彭杨中学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拥挤的教室中处处显出陈旧的气息,在和其他地区同样大小、标准容纳四五十人的教室里最少的一个也装下了八十三人,其它的都在九十人以上甚至一百人以上。环顾整个教室,发现最后一排紧紧挨着后墙,紧紧挤在一起的十列座位之间仅仅有一条需要侧着身子才能通过的狭窄过道。当我们发现第一排的一位矮小的学生坐在离黑板仅仅二十多公分的地方时,实践团成员的心被震撼了!
学生的宿舍是另一片令人感慨的天地,在大学八人间大小的破旧宿舍里之间没有缝隙地并排摆放着12张上下铺的破旧木床,狭小的空间里整整安排了24人甚至26人入住,寝室里没有足够的空间活动,下铺的同学根本无法正常采光。位于校园正南端的一座黑瓦房已经有七十多年的历史,是建校最初的建筑,房体早已破烂不堪,被补了又补,学生食堂就在这座危房里,这是贫困鲜活的例证之一。当实践团成员得知学校早已负债累累,每年的收入还不够教学的各项开支后,就不再诧异“这样的建筑为什么还作为食堂,为什么不重建”了。
在食堂里,实践团成员被摆放在水泥台阶上的一笼一笼的铁饭盒吸引了,食堂的师傅告诉实践团,那是学生的午饭,由于很多学生家里很贫困交不起统一的伙食费,学校就决定由学生自己带来粮食,由学校蒸熟,这样学生根据家庭经济条件每顿在自己的饭盒中放多少米,就吃多少饭,并且菜大都是从家里带来的咸菜,有经济实力在学校的私人餐馆吃饭的只有少数的学生。得知这样的情况,实践团成员的心情很沉重,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全校两千多人中的绝大多数都显得那么瘦弱,也明白了为什么总会认为那些孩子都应该是上三四年级的小孩子;明白了年龄与身材完全不符的缘由,也决心以后绝对不再像之前那样不断提出“你真的有十二岁吗?”之类的问题。对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孩子问:“你知道巧克力、知道麦当劳吗?”将是多么的可笑。
实践团成员中来自城镇的占少数,大部分虽然来自农村,却也被眼前的贫困深深地触动了。后来他们总结道:在大学,作为思想教育的一部分,作为成人成材教育的一部分,学校一直教育我们秉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我们认真地那样做,原本以为我们已经做的不错了。可是当我们走出了校园,走出了城市,来到这阳新这个贫困的山区,我们才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艰苦,我们还需要肩负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当看到彭杨中学的老师那样默默地工作、奉献,那里的学生在那样贫困、艰苦的环境中为改变命运而不停奋斗、求知求学,我们才理解了“艰苦奋斗”的真正内涵。
二、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用学校教育的理论武装自己,在实践中自我检验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在我院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但是对于社会实践的类型的选取将决定教育工作效果的好坏。普通的社会实践诸如社会调查只能使学生接触到社会中的某些现象,最多凭借认识得出一些感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我院常年坚持的赴阳新支教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是学生直接接触贫困农村、边远山区的教育情况和地区发展情况,更能使学生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来参与到农村教育的进程中,根据切身体会去发现问题和提出客观的解决方案,同时对于我院学生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其它优良作风更深层次地形成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以下为来自我院支教活动的纪实:
目前学校正处在彷徨时期,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十字路口,老师学生都很迷茫,学生也太累了,学校不是不愿意提倡素质教育,只是学校所拥有的硬件设施太落后了,学生下课后甚至没有活动场地。而且,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升学率一直是衡量学校好与坏的唯一标准,这才是老师和学生首先要面对的!
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我有点紧张,尽管我已经经过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竞选、汇报锻炼,但是仍然被那一种从未见过的目光震慑了,纯真充满希望和求知欲。 “当我站在讲台上,看着那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我的心猛地揪了一下,毫无防备的,我被这样的目光俘虏了。”这是彭杨中学一位年轻教师的感言,也是我们支教实践团所有成员的共同感触。
这里的小孩跟平常的乡中小孩一样,有着自己的梦想。当我问他们长大后想要干些什么,他们说想考大学,想做个有用的人。他们真的生活得很辛苦,生活得很累,生活压迫得他们还有点早熟。一群十二三岁的小朋友,在大部分人眼里,他们应该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而他们没有,他们来自各个乡村,不得不住在学校,他不得不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为了升学而没有课余时间的孩子们,从早到晚,只能过那种三点一线的生活,他们有做不完的作业。但是他们是坚强的,他们没有贫困吓倒,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着。
关于师资方面,由于国家对农村中学教育投入太少,加上自然灾害的方面的原因,学校不得不尽可能地多招收学生以保证教师收入和学校开支,但教职工人数本来就有限,更加重了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加上学校无生物、地理等专业教师,故这类课程都是由其他课程的老师兼任,师资更加匮乏。
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很重,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每天不仅盯着孩子们纪律,还要负责安全,非常不容易。七年级班主任工作从早晨5:40到晚上9:30跟班,并带两至三个班的语文课,月工资600多元。
在彭杨中学,实践团除了代理教授各科目的课程,还兼任助理班主任,每天像正式的班主任一样,从早上到晚上一直和学生在一起,看着班主任每天中午都要守在教室里,看着他们累得发红的眼睛,我们深受感动,思绪良多。
湖水是你的眼神,梦想满天星辰,心情是一个传说,亘古不变地等候,成长是一扇树叶的门……手握阳光我们望着遥远,轻轻的一天天一年又一年,长大间我们是否还会再唱起心愿”。教室里不时地传来我们教会学生课前唱起《心愿》的声音,轻扬的歌声听起来很美。我知道他们对大学、对改变命运是无比憧憬的;他们很羡慕我们,向往大学;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是他们的偶像。
在十多天的支教经历中,实践团一方面不断地摸索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授给他们科学知识,实践团更多地是思考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然后来激励他们成长成材。
实践团成员后来总结道:支教经历使我们真正地认识了贫困山区教育的真实情况,这些是光靠看新闻和猜测得不到的。我们不仅仅向那里的孩子传授了一些文化知识、教会了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更多的是我们借助这次宝贵的实践机会,明白了作为一名教育者的责任,明白了赢得了那些穷苦孩子羡慕的目光的我们这些国家栋梁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还有哪些;明白了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深刻内涵。
相信资源学院依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一定可以不断开创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上一篇: 关于推荐第五次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论文、专著
下一篇: 在师德的绿荫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