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周口店野外教学实践基地作为地质工作者的“摇篮”,如同往年一样,迎来了又一批地质学子。他们在这里接受野地质工作技能训练,聆听教授们野外地质工作的趣闻乐事,体验野外工作的艰辛,磨练自己的意志。同时,教授们在谈笑间将“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渗透到学子们的思想之中。实践教学既是理论的运用,也是人文精神的历练。
树立人才培养新理念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地学已从原先的以找矿为主的“矿产型”工具,拓展到现在的以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解决当代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综合科学,地学研究也应扩展到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范畴,扩展到了关乎人类命运的高层次的“人一地”系统。这就能要求培养出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高水平地学人才,这些人才要有地学领域与社会领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人一地”关系知识结构体系,视野宽广,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科技工作技能的知识储备和气质潜能,要形成以地质为基础的,通融工程技术,具备高度的社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以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要求为我校地学人才培养目标。
开发校本化德育资源
中国地质大学汇集了一大批名家大师和优秀教师,他们满腔的爱国之情,执着的科学精神,以及地质工作者融入自然的朴素情感,潜移默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地大人,逐步形成了“艰苦奋斗、严格谦逊、团结活泼、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确立了“以人为本、重德诚意、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文化价值取向,凝聚了“人文与科学融合、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内涵,为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并且融入到了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当中,也渗透在野外教学全过程之中。
我校是依托地球科学这一优势学科逐渐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大学,在地学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校在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的野外实践环节,在实践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开展教育教学和研究活动,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教学是推动大学生将科学文化知识内化为素质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一直是我校教学工作的优势与特色,这一优势与特色也转变成了文化素质教育的优势与特色。我校在周口店、北戴河、三峡、黄石四个固定的地学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建成了同时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复合基地。并充分利用已积累的基地建设经验,又建设了神农架、红安、太行山等以发挥文化素质教育功能为主的实践基地,以及近50个产学研基地,这些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场所和机会。
实现科学与人文相融
对地学工作者而言,人文素养更多表现为一种关怀天下的意识,对民风民情的深切体察和领悟,对祖国水墨山石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造就行走于天地的浩然之气。地质工作需要长时间的野外作业,需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如工作环境的枯索、情感的冷涩、生活方式的不便等等,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博大胸怀来支撑。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如乐观的精神,昂扬的斗志,且歌且舞的人生态度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行走在崇山峻岭,感受到科研收获的快慰的同时,更是对地学人生要义的真切领悟。进入这种境界,地质工作对他来说,就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当他站在地学人生的巅峰来俯瞰地质工作全景时,会对所有科研难题有一种了然于心的敬重和清醒,从而自觉地从宏大视野去审视他的科学研究。
实践中实现全员育人
周口店野外地质教学实习是我校部分地学类学生的必修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多门专业基础课之后的真正野外实战演习。但是,实习过程不止是专业学习。它不仅仅是专业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也是地质学子在实践中深入社会、锤炼自我的好机会。通过实习来深化对专业的了解、磨练吃苦耐劳的意志、坚定从事地质工作的信心。同时,不失时机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落实“16号文件”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地质工作苦乐观、贫富观、幸福观,进而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坚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创新地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周口店实习是让学生初次领略地质工作的艰辛、苦乐,在野外实践中去体会校歌中“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的豪迈。周口店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实习地的山山水水地质现象丰富而又宏伟秀丽,半世纪的实习站办学历史、略显陈旧而古色古香的站内建筑群、校友温家宝总理住过宿舍的纪念牌、登山家王勇峰校友的题词等等,利用丰富的地学人文资源、思想教育资源、政治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专业教师在野外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谨慎的科学思维。一方面,通过介绍知名学者如殷洪福院士等地质学家野外工作的事迹,教育学生要养成科学严谨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专业教师通过示范,教学生鉴定岩石、查看构造、划分地层,掌握基本的地质工作方法。同时,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分小组独立填图等实习环节,训练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与学生一对一谈心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在实习准备过程中,辅导员设计了一套学生访谈表格,包括学生的家庭基本状况、个人的学习现状、心理状况、人生理想和职业规划以及对学院老师的建议和要求等内容。辅导员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地质学专业比较感兴趣,愿意从事地质工作,并且希望读研究生进一步深造,为以后从事地质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但是,在交谈过程中也有少数学生反映出一些问题。一是对于个人的人生理想和职业规划没有考虑或者没有明确的想法;二是对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对于班级的相关活动漠不关心,缺乏责任感,集体荣誉感较差。三是少数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或者单亲等原因,心理压力较大,有些自卑情绪,不愿与人交往,对学习没有信心,成绩较差。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辅导员有针对性的给出建议和要求,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对于比较特殊的学生做好记录,实行跟踪访谈,及时给予帮助。
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地质事业观。在周口店实习过程中,学生入住温家宝总理实习时住过的宿舍。利用此契机积极宣传、学习、深刻理解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地学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地质事业观。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上山,通过身体力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弘扬和传承我校艰苦奋斗的传统。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实习站附近丰富的人文资源,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一是组织学生参观北京猿人洞遗址博物馆、抗战纪念馆,介绍京郊首富村——韩村河建筑集团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二是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基地班学生参观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故宫(午门以前)、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外景)、新华门(中南海门外)、国家博物馆、景山公园、清华园等。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献身地质事业的决心,在周口店实习结束后,学院要求学生结合野外实习的感受,以“我的地质事业观”为题写一篇文章。把学生的一些优秀作品经过筛选、修改,已经编辑成册,并且在地学院院刊《地学之光》上作为一期专刊出版。这些作品的出版,能够让低年级的学生有所感悟,激发同学们“热爱地质、献身地质”的豪情壮志。
上一篇: 关于推荐第五次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论文、专著
下一篇: 在师德的绿荫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