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作言 学术期刊是传播研究成果的媒介,是研究人员交流思想的平台。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科学技术竞争中,要把科学技术搞上去有一定难度,要把学术期刊办好难度更大。目前看来,用五年至十年时间在我国建成几个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实验室是可能的,但是要办好一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使之在国际上产生影响,我想这些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能办出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期刊,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其影响可能比一个重点实验室的影响还要大。如果我国仅有很好的实验室和科学研究,却没有相应有影响的期刊,那是不全面的,也是令人遗憾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现有学术期刊4700多种,如何办好这些期刊是一个大问题。国际生命科学领域有一份名为《细胞》(Cell)的期刊,虽然创刊时间不太长,但是通过不到十年的努力,就发展成为该领域的顶级期刊之一。这种情况在国内是很难预料发生的。 我国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有几十万,他们是办好本国优秀期刊的主要力量。我们不能完全指望国外的科学家来帮助解决我国期刊发展的问题,这不现实,因为我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背景以及特殊需求。我认为,今后我们评选重点期刊,应该从不同角度去考虑,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在国内定位的期刊如果都用SCI排队去衡量,显然不公正。但是,作为基础科学期刊、特别是主流学科期刊则必须国际化,要面对国际作者和读者群体,只能用国际标准去衡量。 期刊的国际化应体现在从名称到语言的国际化,所以日本干脆就在英语国家办基础科学期刊,大量聘用当地专业人才,走国际化道路。对我们来说,则可以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要有国际化的眼光,从编辑队伍、审稿人到稿件来源都必须国际化。中国需要有一部分这样的期刊:以国际化为目标,融入到国际洪流中去,进入到SCI的阵列中去,并争取较高的陈列地位。做到这一点可能有很多办法,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学术质量上下工夫,这是学术期刊的生命线。某一期刊也许可以通过这样那样的方法,在一段时间里提高其影响因子,但要成为真正有影响的期刊,还应靠提高期刊自身的学术水平,这是毋庸置疑的。 主编对于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作用至关重要。一个负责任的自然科学期刊主编不只是在本学科领域有很高的威望,还应有能力使期刊越办越好。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办的《Cell Research》期刊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份期刊创办的时间不长,人员不多,但由于主编投入了全部心血和精力来做,因此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使期刊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当前,国家有关领导非常关注学术期刊的发展。从2003年开始,《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和《自然科学进展》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这三份期刊都是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综合期刊的水平,希望它们能真正成为有国际影响的期刊,在某些领域建立起影响。相信通过编辑们的努力,通过全国科学工作者的支持和海外华人科学家的关心与帮助,我国的学术期刊将越办越好。
朱作言 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8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鱼类基因工程、鲤类基因组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