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3时许,中国地大地勘楼,面对着全场学生热烈的掌声,欧阳院士双手合十鞠躬,看起来,他更“像一个虔诚的牧师”(欧阳院士自语)。欧阳院士说:“希望在座的同学中,能有人为‘嫦娥工程’作贡献。” 欧阳自远简介
在他与中国地大学生座谈的间隙,晨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放弃医学家学 报考地质专业
欧阳院士出生于人杰地灵的江西吉安,父母都在当地从事医务工作。
中学学地理时,他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2年高中毕业时,正值国家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大批地质工作者去探明地下宝藏。他违背父母希望他从医的意愿,毅然以第一志愿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
大学毕业后,他报考了矿床地球化学家涂光炽教授的研究生。见到涂教授的第一天,涂教授就问他,希望从事什么研究。他表示,对矽卡岩型铜矿问题最有兴趣。涂教授当即拍板:“行,你喜欢,就干这个。”从此,他慢慢走到了今天。欧阳院士说,前辈导师的严谨宽厚,也使他形成了指导研究生的风格,他从不硬性要求他的研究生干什么,而是让他的研究生干自己喜欢的专业。
大学最要学做人
“大学四年,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才能做好学问。”欧阳院士说,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他上大学时物质条件并不好,但有一批为人宽厚、治学严谨的导师,这让他感到很幸运。
做人第一位的是要诚实,忠诚于自己的事业,有宽容精神。其二是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从1994年他首次提出探月工程项目来,经受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困难。欧阳院士说,碰到困难,哭是没用的,只有努力去干才有成功的可能。第三是一定要在专业上有所成,做好自己的事。
唱歌聊天学外语
欧阳院士能说俄语、德语,他笑称,学习外语只要找到窍门,其实一点不难。他在北京外语学院留苏预备部时,俄语水平让大家很惊讶,以为他是外语学院毕业的。其实,他学俄语是从学唱歌起步的,他能唱一百多首前苏联歌曲。
上世纪80年代初,欧阳院士到德国做客座研究员时,连德语字母都认不全,他专门邀请一位德国小伙做老师,每天利用空余时间,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聊天,两个月下来,德语也学会了。
“歪打正着”出新知
欧阳院士表示,成为一名有成就的科学家,具有决定意义的不完全在于精良的仪器,也不完全在于是否有聪明的头脑,而在于如何使用头脑。
他说,一个人一生的科研道路与自己选择的进取方向关系非常密切,现在最时髦的东西将来也许是多余的,要看到今后10年、20年科学发展的方向。
妨碍一个人汲取知识的一个很大障碍,就是企图强化自己的观点。只有了解各门相关学科的发展,才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学术思想,多来一点“歪打正着”。
欧阳院士认为,一个人最好能学两门专业,在专业边缘的结合处,恰恰会有新的东西等待发现。
探月工程应让更多人知道
欧阳院士花了很多时间来做科普工作。他说,科普工作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科普就是将复杂的知识通俗化。探月工程投资14个亿,这都是纳税人的钱,所以有理由也有必要给民众一个交待。
爱读武侠小说
欧阳院士很喜欢金庸、梁羽生的作品。有趣的情节,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结局,不仅排解了白天工作的疲劳,也与他的道德取向一致。欧阳院士笑称,到现在,每期《故事会》他都是必买的,故事情节生动,长短适中,又不必花太多时间,是种很好的休息。
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负责我国地下核试验地质综合研究,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陨石、宇宙尘、月岩)、比较行星学、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的研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近年来,积极参与并指导了中国月球探测的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是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首席科学家。
相关链接:
今年2月13日,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孙来燕公布,中国月球探测计划已进入实施阶段:3年内,一颗属于中国的卫星将开始绕月飞行;6年内,中国的月球车将在月面上软着陆,展开巡视探测;2020年前,中国研制的机器人将把月壤样品采回地球。
下一篇: [其他媒体]掌声,为首席科学家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