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是一所以地球科学为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目前,我们正遵照校友温家宝总理的指示,立志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类大学,发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作风,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人才队伍与科研基地建设,从而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 青年才俊 学术领先 创造国际高水平成果 高山:(略)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培养高端人才队伍 建设在中国地质大学内的“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本实验室充分发挥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多学科交叉优势,依托4个国家重点学科,于2002年通过整合原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所属6个部级重点实验室的相关优质资源组建而成:2004年10月,实验室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立项初审;2005年1月,通过了科技部专家组对该实验室建设计划的审查,正式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近年来,本实验室紧密围绕国家矿产资源战略目标和国际地学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了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跨学科系统科学研究;其中,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方面开展的研究属于国际前沿;同时注重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显现出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立大志,创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
我们始终认为,以地学为学科特色的大学,前途无比光明。特别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来,我们倍感重任在肩。如何为国家分忧解难,解决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约束,需要我们地球科学工作者做大量的工作。
我们将积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把社会急需、国家目标与我们的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我们要发展的“地学”,是现代地学,是能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根基和技术支撑的地学,或者理解为地球系统科学范畴的研究、技术开发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杨振宁对“世界一流大学”有一个比较生动的诠释:(1)大学某个系在全世界各个学校的同一个系中进入前20名,就把这个系定位世界一流的系;(2)一个学校能有5—10个系进入世界一流;(3)其他系也不太差。概括起来,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应该是该所大学的5—10个学科能够进入世界前20名。
依照上述标准,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事例———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这所1900年创建的技术学院,目前是美国最小的研究型大学之一(7个学院,1300名教师,5000名本科生,3500名研究生),在所有与计算机有关的领域,包括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系统学、心理学、商业、认知科学等,在美国大学中均遥遥领先。可以说,有了计算机学科,才有其他学科和卡耐基•梅隆的地位。
卡耐基•梅隆大学与我校有相似之处,譬如地理位置不佳,教师队伍规模小等,其发展经验我校可以部分借鉴。我校的目标就是借助地球科学发展的大好时机,依托我校地学优势,突出特色,重点建设部分学科,然后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促进学科建设全面发展。
重点建设的学科必须重视基地建设
地球科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性特点就是其地域特色,即某一自然现象或地球单元往往只存在于某一特定地区。因此,地球科学类世界一流学科,一定要有自己的、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野外观测、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另一方面,现代地球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高精度的观测、探测、监测、模拟和信息管理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实验室成为大学不断产生原始性创新成果、培养和汇聚拔尖人才、承担完成国家重大项目和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基础平台。
是否拥有高水平的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已经成为衡量地学类学科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之一。目前,我校拥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工程中心等。我们还需要逐个研究重点学科的基地建设问题,以建设一批方向前沿并紧密结合国家目标、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人才荟萃的基地。譬如结合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频发情况,我校正积极开展基础工作,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方面的野外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基地建设。
人才与基地是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的“双引擎”,缺一不可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拥有了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只是第一步,没有人才,尤其是拔尖人才,再先进的实验室也出不了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都无从谈起。
人才,尤其是部分杰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与科研基地建设一样重要。我校主管科技工作的副校长王焰新曾经形象地将人才与科研基地比喻为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的“双引擎”,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兼备,这对发动机同时发挥作用,才能推动学科建设,实现学校的腾飞。我们绝不可低估个别拔尖人才的作用,重视并发挥拔尖人才及由无数个拔尖人才组成的人才高原对科技乃至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是完全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事实上,一个人改变一个学科乃至一个学校命运的例子在世界高等教育史和科技史上不胜枚举,如卡耐基•梅隆的HerbertSimon被誉为“重塑卡耐基•梅隆的很了不起的人物”。
然而,真正的人才选择单位最看重的是能否干事业。没有学科,没有基地,事业怎么能干得好,人才怎么能培养得出、留得下来、引得进来?
因此,我校党委把人才队伍建设视为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为此,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搭建平台,筑巢引凤,把人才,特别是杰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与科研基地建设、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通过提供完善的服务与管理体系,我们旨在加强人才工作,特别是杰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进一步推动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出高水平的成果,多出成果,从而促进科研基地建设,最终带动学科建设的发展,实现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
吴信才:(略)
郝芳:(略)
童金南:(略)
郑建平:(略)
成秋明:(略)
谢树成:(略)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0—2004年间,本实验室主持了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包括973项目16项、攀登项目6项,并作为课题主持人负责多项973子项目、863项目以及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国家地质大调查项目等。5年中实际获得科研经费10364万元,其中国家级任务经费占63%(6529万元)。本实验室在大陆岩石圈结构组成、演化及成矿背景研究,地史重大转折期层圈相互作用与成矿作用背景,成矿系统结构、演化及复杂性,矿产定量勘查新理论研究及评价分析系统开发,岩石圈结构与矿产资源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突出成果:发表SCI收录论文199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29的论文3篇、影响因子大于3的论文23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各一项。据SCI统计2000—2004年发表的论文被他人引用610余次,显示出本实验室在相关研究领域较高的研究水平和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在推动我国地球科学研究和解决国家对矿产资源需求及决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0年来,本实验室在人才引进及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由海内外新引进中青年学术骨干12人,现有固定人员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45岁以下人员占固定人员的50%,已建立了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结构合理,素质水平高,学风严谨的学术队伍。
本实验室积极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5年间主办国际及双边学术会议5次,全国会议7次,与其他国外大学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学研究人才。
本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主要由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对于把握实验室学术方向起到了重要作用。实验室自筹建以来,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管理运行规章制度,较好地实施了“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对外开放以及实验室内部合作研究等方面成绩显著。
中国地质大学作为该实验室的依托单位,高度重视本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在人事、经费、实验用房、办公设施以及其它诸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对实验室的运行、管理等方面给予指导和监督。
上一篇: [湖北日报]地大教师以优品德影响学生
下一篇: [视频报道]湖北省新增二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