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山区亚贸广场一侧的一条普通街巷里,有一所特殊的学校——武汉盲校。而让这所学校一百多名学生一直感动着的,却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学院的47名大学生志愿者。日前,记者跟随这群大学生的脚步,走进了武汉盲校。
年轻学子心系盲校
武汉盲校共有从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及中专技术班等多个年级,学生们分别来自湖北省各个地区。
走进盲校小学五年级的教师,黑板上方“勤奋全面,文明特长”几个醒目大字顿时跃入眼帘。虽然这里的学生无法用眼睛看到周围的世界,但书桌上整齐有序的课本和干净整洁的地面,却明确地告诉记者,这群孩子是用心灵实践着这八个字标语。
据校方介绍,盲校所有学生在走进学校前,都要在校内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对校园环境和校内行走,进行一个阶段的定向训练,所以学生们虽然看不见,却依然能凭着自己敏锐的感觉,自如地行走在教室、宿舍之间。由于安全的原因,这些孩子无法像其他正常的同龄人那样自由出入校园,他们对校园外的世界的了解,几乎处于隔断的状态。
3年前,地大青年志愿者协会得知了这一情况后,他们的心便和这群与光明错步的孩子系到了一起。无论风雨,每周二晚上6:30到8:30,去盲校支教成了协会每个人必做的“作业”。他们在盲校用声音向孩子们讲述外面的世界,并耐心地辅导他们的学习。虽然这3年来志愿者的学生已换了几届,但这份爱心却始终没有间断。
“送阳光、献爱心”是地大经济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3年前踏入盲校时立下的誓言,他们正用行动实践着。
用真诚建立信任
“在接触中,我们感到这群孩子对学习有着极大的渴望,失去光明的痛苦绝非常人能够想象,他们的坚强和勇敢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地大经济学专业志愿者大一学生季飞动情地告诉记者,他们和盲童们实行“1+1,结对子”的辅导方式,一名志愿者定向辅导一名盲童,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兴趣等诸多方面,他们共和小学四年级到初三的40多名学生结成了对子,且一结就是3年。
地大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志愿者张晓星说,和他结对子的,是一个当初性格很内向的初三盲生。两人第一次接触,那名男生便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当张晓星作了一番热情的自我介绍后,他却毫不理睬,一连几十分钟都不搭理他,急出一头汗的张晓星站在一旁格外尴尬。
“和正常人在一起时,残疾儿童易产生自卑感,后来我发现,他其实很健谈。”张晓星说,为了能和这名男生沟通,他索性不再讲话,而是默默地帮他做事:裁纸、折千纸鹤、折小船等。最后这名男生终于主动和他搭腔了,张晓星发现他对当前的时事很感兴趣,于是便和他聊起了台湾问题、三农问题等,两人从此交上了朋友。每次张晓星来,这名男生都拉着他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倾听张晓星对外面世界的介绍。
用心付出有成果
地大大一国际经贸专业的蔡萍,在辅导上可算是有一套,她第一次便抓住了那名盲童的“心”。
这名初一男生名叫郭建强,是深度弱视,戴着厚厚的眼睛贴着书本才能模糊地看到字迹。
据老师反映,他的英语成绩很差。蔡萍通过教他读音标,慢慢让他对英语产生了兴趣。一开始,他只会读几个简单的单词,但在蔡萍半年多的辅导下,郭建强现在不但能将书上的单词读下来,而且英语考试成绩也及格了。
据了解,这群大学生从没有因私事而耽搁到盲校的时间,有时课上晚了,甚至连晚饭都来不及吃就出发了。上周蔡萍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仍坚持为郭建强辅导了两个小时,最后她咬着牙在同学的帮助下回到了学校。可在采访时,她却笑着说:“盲人孩子渴望得到社会的关爱,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我可以将这个学生交给下一任接替者。”
“我们会永远坚持下去”
在盲校做了两年志愿者的地大学生孙明杰辅导的是一个名叫邓苗的小学五年级失明女生,为了能建立起双方的信任,孙明杰从学习到衣食住行,给予了邓苗无微不至的关怀。他告诉记者:“盲人孩子比其他人更懂得珍重友情,他们的回报是用心灵来书写的。”在上学期的盲校期末联欢晚会上,大学生志愿者们和盲校学生们一起欢歌笑语,可邓庙却一直没有说话。半晌,她才站起来流着眼泪动情地说:“我爱你们,所有中国地质大学人文与经济学院的大哥哥大姐姐!”那一刻,所有在场的志愿者和盲校学生的眼角都是泪光闪动。
采访结束时,志愿者们表示:“尽管我们终有毕业离汉的那一天,但这份爱心却不会停息。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我们的心中都不会忘记这所特殊的学校;无论我们的群体如何更替,我们会永远将这份爱心坚持下去。”
上一篇: [其他媒体]征“人才使用税”遏止大材小用
下一篇: [其他媒体]征“人才使用税”遏止大材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