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科学时报]人才使用税能否缓解困境

发表时间:2006-04-17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2005年和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分别达到330万和413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向就业市场,然而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一般只有70%,出现了表面看来人才过剩的状况。北京市统计学会副会长杜午禄在“第二届中国社会发展政策高层论坛2006”上指出,人才过剩只是一种错觉,有限的人才资源出现闲置,实质上是人才资源的浪费。

  
由于人才市场缺乏相应的调节措施,使局部地区行业人才密度超过正常需求数,大量经济实力雄厚的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择余地增加,以至于随意提高用人标准,使人才培养失去准则,造成有限的人才资源无形浪费,出现所谓“人才高消费”现象。另一方面,我国在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方面长期不足,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严重制约了高校培养人才整体质量的提高,使人才资源匮乏。

  
针对这一现象,长期从事公共人力资源问题研究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研究所副所长谢昕副教授提出了开征“高教人才使用税”的观点,以期抑制人才高消费,同时缓解高等教育投入不足这一问题。

  
关于“高教人才使用税”

  
据谢昕介绍,“高教人才使用税”,由使用高教人才的单位支付一定的人才培养成本,再由国家把部分税收返还给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经费。“高教人才使用税”本质上是一种资源税,是对用人单位占有或使用高教人才使用的数量予以课税,且实行有差别的单位税额标准,以调整用人单位因占有高教人才的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符合一般资源税的准则。

  
在我国,人才通常是由学校辛勤培养出来的,培养成功后再通过就业或招聘环节为企事业单位录用,才进而发挥其价值与功用。人才培养中的巨额费用是由国家经费拨款支付,不足部分则由受教育者个人付费解决。鉴于人才培养的标准及要求日渐提高,培养手段日益现代化,因此,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一项高投入的事业。而人才培养出来并成功就业后,又会创造出比其自身价值大得多的价值。人才就业后,工资报酬会高于一般劳动者,其工资报酬可以弥补个人就学的费用,但国家投入巨额教育费又如何得以补偿呢?这就要求建立教育成本由国家、个人、企业、社会共同分担的体制。“高教人才使用税”的开征,即是成本分担体制实践的最好方式。

  
从教育投入来看,高校通过扩大招生规模可以提高学费,这是很有限的,企事业用人单位吸收一个毕业生纳一部分税的话,是很大的经济来源。谢昕说,推行“高教人才使用税”,可以使高等教育形成良性竞争的循环,不再仅仅依靠政府指挥棒,而可以形成独立的法人实体,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些工作。

  
谢昕所在的学术团队从1998年起即开始注意并研究这一问题。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征收“高教人才使用税”的设想,并进行了一定范围的调研和学术讨论,还就此问题在当年指导了一篇本科论文(此篇论文为学校优秀论文)。2000年以后,杭州大学柴效武副教授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更进一步坚定了他跟踪研究该课题的信心。

  
征税是否影响就业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已经相当严峻,收税是否会使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对于记者的这一疑问,谢昕回答,收税并不是要使严峻的就业问题减缓,而是使人才价值增殖的途径。

  
从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人才市场上呈现两个趋势:即一方面,用人单位对所需求人才的学历和要求呈现出一种普遍的“走高”趋势,人才的使用已陷入“人才高消费”的怪圈;另一方面,人才流向还出现“一边倒”的趋势。用人单位有了较大的人才选择余地后,以至于随意拔高用人标准。这两方面导致人才资源无形错位与流失。

  
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进入了学非所用的专业职位,客观上形成了知识资源的浪费。北京某著名高校2005年法律系100多位毕业生,只有极少数能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大多数都改行从事其他工作或处于待业状态,而法律专业在我国还处于需要不断加强的领域。与此同时,由于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状态还没有相应政策措施予以解决,不少用人单位就不断提升招聘档次,有的是非研究生不招,其实岗位职责并非必须研究生才能胜任;有的单位则降档使用,大学毕业生从事一般中专生能做的工作。 

  如何遏止人才的高消费,使得用人单位遵循人才市场规律用人,关键问题之一就是使人才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得到真正的确认和回归。当然,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对用人单位征收“高教人才使用税”,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有利于形成人才使用上的在行业和区域间的良性循环。

  
学历指标是否科学

  
谢昕认为,开征“高教人才使用税”的目的,是为直接补偿用人单位使用国家和高校培养人才的教育经费,所以高教人才应该用学历作为标准。

  
对于用学历作为征税标准的提法,谢昕解释说,人才测评的指标比较复杂,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但是学历不同,所使用的经费层次自然不一样。单凭学历虽然不是很科学,但依目前的状况,可先以此作为尝试。

  
在“高教人才使用税”的可行性研究方面,谢昕解释,他们已经作过经济学、教育学方面的论证,公开发表了系列学术论文,在理论方面目前进展较为顺利。至于在实际的税制设计可行性方面,虽然也咨询过一些博导、学校校长和企业家,跟他们讨论过这个问题,但仍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论证工作。尽管近两年,也多次申报过省部级课题,却都一直石沉大海。谢昕说如果有一定的项目经费作支撑,就可以在省教育厅、众多高校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调研,甚至在一定范围内访谈人大代表。

  
当然,谢昕也坦言,关于“高教人才使用税”的设想是比较大胆的。如果要使其付诸于实践,还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细节问题,有待于进一步作深入探讨,还需要得到更多专家和社会力量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