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高校长表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将加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实现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办学目标奠定基础。
[[center]][[image1]][[/center]]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生首次赴俄罗斯贝加尔地区实习
“十五”期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长期积淀、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由地质行业色彩明显、学科单一的大学向特色鲜明、适度综合的多科性大学转变,社会服务领域日益拓宽,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该校制定了怎样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来为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更多的支持?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张锦高教授作为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制定的领导者之一,对此进行解读。
学科创新:多学科协调发展
张锦高认为,高校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地球系统科学是学校目前和未来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和保障。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初步具备了发展地球系统科学的现实基础:现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8位院士和一批在地球科学领域有为的中青年学者。
但是,与建设地球系统科学的要求相比,学校现有学科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张锦高表示,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地球系统科学的兴起与发展已历时20余年,其发展对保持和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提出了变革性的挑战。如何进行学科的交叉联合与拓展、提升重大项目的集成攻关能力、参与国际重大地质研究项目等问题,都需要学校通过学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予以突破。
从上述思想出发,该校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学科结构优化与学术创新工程,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其学科建设目标是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整体水平国内先进。传统的地质类学科要巩固现有的优势地位,并尽快向地球系统科学拓展,逐渐达到国内一流,再经过不懈努力,达到世界一流。其他学科要瞄准前沿,或以地球系统科学为背景,或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建设力度,争取更快的发展。
张锦高表示,近年来,学校提出的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学科体系,已经初见成效。在“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坚持既定的学科建设路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学科发展的要求,继续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不断丰富和完善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他指出,由多学科参与的地球系统科学将推进各学科向纵深发展,促进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推动地质科学与技术的整体进步,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地球科学的交叉融合。因此,用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指导学校的学科建设,对于实现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学术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与服务社会并重
张锦高表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强调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这一切必将对学校围绕国家目标、参与重大地学科技攻关、培养高素质地学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学校在“十一五”规划的总体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科学研究的视野大幅度拓宽,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还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学校将重点从三个方面加强建设。首先,瞄准学科前沿,凝练科学研究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和利用地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重视多学科协同攻关,争取重大研究课题,注重学术研究集成创新,加快提升学校在地球科学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其次,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充分发挥现有大型科技平台如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的作用,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如能源、资源、环境、信息、空间、海洋及纳米材料等),建设学校发展所必需的、立足多学科交叉集成的科技创新平台。第三,抓住机遇,产学研结合,提高学校服务社会、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能力。积极开拓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领域,运用专利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各种方式推进学校教师参与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完善与地质、资源、环境与工程等行业的产学研的合作机制,担负起推动国土资源等行业科技进步的重任和使命。
人才培养创新:关键是提供高质量的人才
培养和造就大量的创新人才,这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张锦高表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环境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办人民满意的大学,是我国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现办高水平大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在该校“十一五”规划中,“创新人才培养”是四大战略重点之一,并为此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措施。
张锦高指出,要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师和各级管理人员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大胆主动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为此,该校“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实施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发展计划。学校鼓励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做通晓教育教学规律、视野开阔、勇于开拓的创新型教师。大力推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鼓励教师更广泛地利用国内外的一切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我国国家精品课程这一优质教育资源。鼓励教师探索并实施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样化学习效果评价方式,重视对学生发展现状和成长成才规律的研究。
其次,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在本科教学方面,大力实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如积极稳妥地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深入探索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与体系;建立并不断完善学务指导制度,为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力度,加快教材建设与更新的步伐等。在研究生教学方面,大力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一方面加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投入与建设的力度,建设10个左右以学科为基础,有利于进行学科交叉、实现资源共享的全校性研究生教育创新公共平台。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加强研究生院建设和学位点建设。
张锦高强调指出,作为一所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要特色的高校,要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尤其是要进一步凸显人才培养的实践特色。首先,要重视设计性、研究性、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加大实验室开放的力度,加快建设各专业产学研基地,确保每个专业有满足教学基本需要的专业实验室和一个稳定的实习站点。其次,要加大对周口店、秦皇岛等教学实习基地的投入,加强对“地质学专业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基地班”的建设,使之成为培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等创新型地学人才的实习基地与摇篮。第三,要根据新时期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手段,在各个实践环节不断改革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把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作为一个连续的整体进行教学安排、教学改革。第四,要继续实施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的引导,加强对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班集体的领导与指导,构建整体优化的课外创新实践平台。
“总而言之,‘十一五’期间,学校将以创新为主线,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加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实现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办学目标奠定基础,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我们应有的支持,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结束采访时,张锦高坚定地说。
下一篇: [其他媒体]有志不在年高 成功源自磨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