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佳 通讯员曹南燕)“下世纪将是可燃冰的世纪!”昨日,中科院院士、著名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和地球化学专家戴金星,在中国地质大学召开的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上作此预言。
国土资源部25日宣布,中国地质部门在青藏高原发现了—种名为可燃冰的新能源,学者称“堪比发现大庆油田”。但专家也表示,可燃冰好用、难得,像带刺的玫瑰,拿捏不好还会伤着手。
据介绍,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存在于海底或陆地冻土带内,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结晶形成的化合物,形似冰雪,可像固体酒精—样被直接点燃,1立方米就可释放出164立方米天然气,中国东海、南海的蕴藏量都很可观。
戴院士介绍,可燃冰好用却也难采,“封印”—旦打开,要面临地质和环境两大困难。可燃冰—旦汽化后,“封”住它的海底沉积物失去稳定性,会造成海床不稳定,对海底管道和通讯电缆造成破坏。挪威在开发时就曾遭遇滑坡。
同时,不稳定的可燃冰,在常温和常压环境下极易分解,释放甲烷后难保不造成环境灾难。
戴院士介绍,在位于佛罗里达、百慕大群岛和波多黎各之间的百慕大三角区海域,发生过许多船只和飞机神秘失踪事件,即所谓“百慕大之谜”,有学者认为与“可燃冰”气藏有关。戴院士说,可燃冰释放后,水密度变小,而海面空气密度相对变大,对流将海面船只“吸”了下去。
上一篇: [武汉晚报]海底可燃冰“捣鬼”百慕大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