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198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登山协会与日本神户大学山岳协会,联合攀登四川境内海拔6168米的处女峰雀儿山成功。为纪念20年前的成功合作,2007年5月,日本神户大学山岳协会会长井上达男找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双方商定联合攀登西藏境内的若尼峰且峰。
[[center]][[image1]][[/center]] 图为联合登山队中方队员在攀登若尼峰Ⅱ峰途中合影。(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中国地质大学供图)
又—座处女峰被征服!她的名字叫若尼峰。2009年11月5日及7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日本神户大学联合登山队,两批4人成功登顶位于西藏的海拔6805米若尼峰且峰。
11月11日,记者连线返回大本营的中方队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董范。他介绍,11月10日,全部队员安全返回大本营,计划11月18日返回武汉。
“每个人都掉进过冰裂缝”
处女峰,意味着处处潜藏着危险。“这是20年来我爬过的最难的山。”董范说,若尼峰地区气温低至B30℃以下,最大风速可达90米/秒,海拔不算太高,但冰川地形复杂,适宜攀登的时段只是从上午10时到下午3时之间的短短几个小时。
2002年,日本神户大学在该山峰进行实地侦察。2007年11月,两校联合再作侦察,最终敲定18名登山队员,其中中方队员10名、日方队员8名。10月12日,这支队伍从武汉向西藏进发。
行走在有可能塌陷的冰川上,队员们仿佛乘逆行电梯,格外费劲,“每个人都掉进过冰裂缝”。—次,他们向直线距离1.7公里的某地进发,在冰川上足足走了5公里。
11月5日上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管学院和艺媒学院大二学生德庆欧珠、次仁旦塔向顶峰发起冲击,下午1时18分登顶。曾随中国登山队把奥运圣火送上珠峰的袁复栋,此次当起了“幕后英雄”。
为了续20年前的缘分
11月5日当天,中国登山队新闻发言人张志坚向董范发去消息祝贺。那—刻,董范心领神会,“这是为了续20年前的缘分”。
198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登山协会与日本神户大学山岳协会,联合攀登四川境内海拔6168米的处女峰雀儿山成功。当时的7名队员董范、张志坚、马欣祥、张伟、张军、郑超、孟宪国,现在都成了中国登山界的前辈。
张志坚在2008年奥运圣火登顶珠峰时,成了出镜最多、流泪最多的国家登山队—员。马欣祥当了中国登山协会培训部部长,他首创中国登山节,形形色色的登山协会称他为“户外探险教育鼻祖”。
为纪念20年前的成功合作,2007年5月,日本神户大学山岳协会会长井上达男找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双方商定联合攀登西藏境内的若尼峰且峰。
日本媒体作专门报道
董范介绍,中日队员都用英语交流,说不通就比划,写汉字来互相揣测。
登顶的4人里,有两名日本友人,他们是23岁登山队员、研二学生昴—郎,神户大学校友、35岁的公司职员矢崎雅。11月7日下午3时36分,他们成功登顶。
日本共同社11月9日对此专门作报道。据报道,2003年,日本神户大学登山队单独攀登此峰,登至5600米时气候恶劣,未能登顶。62岁的日方队长井上达男接受日本共同社采访时兴奋地表示,虽然在突破最后的雪檐时遇到极大困难,但所有队员竭尽全力终于成功登顶。 (李佳 曹南燕)
[[center]][[image2]][[/center]] 中国地质大学历届登山队员。(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中国地质大学传统:一山更比一山高
中国地质大学有着悠久的登山传统,2005年率先在国内开设户外运动专业本科,2007年户外运动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
●1980年,校友王富洲和他的队友贡布、屈银华第一次实现人类从珠穆朗玛峰北坡登顶的壮举。
●1984年,王富洲和另9名队友一起成功登上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这也是最后一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未登峰。
●1988年,地大培养的著名登山运动员李致新在参加中·日·尼三国联合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活动中,成功从北坡登上海拔8848米顶峰。
●1998年5月24日,该校物探系大三学生次洛参加中国和斯洛伐克联合攀登珠峰活动,成为中国在校大学生登上珠峰第一人。
●2008年珠峰大炬传递活动中,地大人王勇峰、次洛、袁复栋和其他16名队员,护送大炬成功登顶珠峰,实现奥运大炬第一次在珠峰顶上的传递。
●2008年10月2日,地大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第六高峰——海拔8201米的卓奥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