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image1]][[/center]] 昨日下午,中国地质大学自主选拔笔试结束,考场外挤满了等候考生的家长。(本报记者原丽阳摄) 长江商报消息 昨日,3600多人走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竞争该校225个自主招生录取名额。其中,560余名特殊专长类考生通过分专业分组面试竞争,另外3000多名综合优秀类考生统一通过笔试选拔。
当来自山东菏泽的特殊专长类考生宋彦震携带一堆“家伙”走进面试现场时,顿时吸引了考官们的目光。为了给面试加分,他特意带了20余件自己的小发明和5个国家专利证书,其中包括温感水杯、折叠手电灯与风扇组合等。不过他自我感觉面试的情况不算太好。虽然宋彦震一脸懊恼,但在场的学生工作人员笑着表示,对他“十分看好”。
报考地大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陕西女孩刘倚含热爱文学和诗词,在来面试之前,她专门把自己的一本散文集寄给了学校招生组。“主要讲述的是自己对唐宋诗词的感悟。” 刘倚含说,自己高二的时候就开始写这本散文集了,“每个星期花2个小时,一共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完成”。她表示,考官们对她的这本创作表示了很大的兴趣。
林书豪“走进”面试题
最近NBA赛场上掀起的林书豪风潮也刮到了特殊专长类考生面试的现场。昨日,这位美籍华人球星的名字被地球科学学院、工程学院等多个考场的考官们提及。
来自黄冈中学的孔维成同学报考的是地质学专业,当听到考官问起“网上热议的建议林书豪回中国国家队”的话题时,孔维成表示非常诧异,但由于自己也爱看NBA,“所以面对这些非常规问题也不会特别紧张。”
工程学院主持面试的李少杰老师表示,面试的问题除了考查学生对所报专业的认识和了解以外,还会有一些侧重社会的时事热点题。
一方面看学生选择专业是不是盲目跟风,另一方面也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面。
——面试老师李少杰谈考题
◇考题 网上公布考官姓名 试题紧跟时事热点
今年,共有4000多人报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主招生考试,经过资料审查,3600多人获得通过,比去年增加了五六百人。
自我介绍 考生很没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招办曾老师介绍,特殊专长类考生面试采取按专业分组的办法,每组都有5-7名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评委,面试内容包括学生自我介绍和评委提问两个环节。之前在自主招生考试报名环节,每名考生都提供了一份3000字左右的自荐材料,评委的提问主要根据学生自我介绍的情况和自荐材料随机发问。
考生称面试题目包括中英文自我介绍、报考原因、对大学生活的规划等。“说实话心里没底。”来自蕲春县一中的曾同学表示,虽然自己做了一定的准备,但是这一类的题目没有标准答案。
曾老师表示,为了保证考试的公正性,学校随后在网上公布考生面试成绩时,将会同时公布每组考官姓名,“如果考生对考试成绩有疑问,可以直接跟学校联系复查。”
据了解,去年该校共有400多名考生参加面试,200多人通过了评审组的面试审查,但高考后最终录取的考生大概只有1/3左右。
笔试紧贴热点和知识面
今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综合优秀类取消了面试,直接在笔试试卷中增设综合能力考查。笔试总分500分,其中语数外各100分,综合能力考查200分。考生反映,今年的语、数、外科目注重基础,难度与平时模拟考试相差不大。考试试题紧贴时事热点,比如美国流行乐坛天后惠特尼·休斯顿的逝世就成为了英语阅读的材料,语文作文题材料来源包括天宫一号、动车追尾事件、世界人口突破70亿、希腊债务危机等热点话题。
新增的综合科显然考倒了不少考生。有同学表示,如果平时课外知识积累不多,很容易发挥不好。来自湖北天门的考生李迪称,“综合科有很多常识题,比如列举中国十大文化遗产、中国十位发明家及其成果、春晚哈工大的机器人舞蹈节目中体现了什么知识等,做起来感觉没个准头。”(本报记者刘丹 大学生记者戴薇葳 史永斌 田文浩 王晓 袁素文)
相关新闻 华科自主招生:考生喊难
【考题】 文科考化学 理科考政治
昨日早上,华科校内外交通已被赶考的家长和考生堵得一塌糊涂。今年报考该校的学生达3300余人,其中理科3141人,文科236人。
“感觉题目不难,只是题量有些大。”经过3个多小时笔试,来自恩施高中的马同学走出考场后高兴地说,理科的数学、物理试题没有超纲,也没有偏题,感觉难度适中。
但综合测试中一些新题型让很多同学难以适应,逻辑推理题寻找数列和图像的规律,让很多同学犯了难。理科综合测试中还考到了很多政治和历史题目。“让我们谈国有改制问题,我们都没学过,完全不知道怎么谈起。”
对于文科考生来说也是一样,在文科综合测试中也考查了部分化学和物理内容。来自新洲一中的万同学抱怨说,“问我们海盐的成分是什么,我没答上来。理科生做文科题还可以蒙一下,文科生做理科题那是完全无法下手。”
【观察】 湖北考生贪多外地专一
场内考学生,场外考家长。记者发现,在现场陪考的各省家长心态也有很大区别。湖北家长一般希望孩子报考多所学校增加机会,但大多数外省考生家长则选择冲刺一所学校。
来自武汉六中的家长陈女士说,儿子上周已经参加了“北约”的考试,选报了北航、武大等三所学校,结果只有一所通过了审核。今天又参加了华科的单招,明天还准备参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考试。“每个档次的学校都要考一下,起码要保证有个保底学校上。”
家长刘女士和她的想法一样。上周刘女士的孩子参加了“华约”的考试,目标是西安交大,今天参加华科的考试后,明天还要去赶一场。“只要通过审核就去考试,就多一个机会。”
而外地考生家长想法却不大相同。“我们的孩子只报了这一所学校。”来自湖南的陈先生说,“考得太多孩子没精力,也浪费学校指标。”
儿子在长沙长郡中学读书的程女士说,“老师说考得太多没意义,孩子最心仪哪所学校,就报哪一所。考上了不去,不但浪费招生名额,也影响学校声誉。”(本报记者郭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