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长江日报]武汉人将首度冲击世界之巅

发表时间:2012-02-20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center]][[image1]][[/center]]地大登山队全队备战。记者李葳摄
[[center]][[image2]][[/center]]珠穆朗玛峰。 (资料图片)


  本报讯(记者邹谨 通讯员曹志凯)如果一切顺利,在今年五一前后,武汉人的足迹将首度踏上世界之巅。记者昨日获悉,由超过30名队员组成的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将于下月20日前后出发,挑战海拔8844.43米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今年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校60周年,此次挑战珠峰,是系列庆典活动中的重头戏。这也是国内高校首次组队攀登珠峰。自2010年队伍成立,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艰苦训练。18日下午,全队在地大体育馆进行了战前动员。

  
目前已经确定的队员,绝大多数为地大学生,并有该校多位资深老师带队。此次登珠峰采用自主攀登方式,由队员自主运输、修建营地及登顶。在登山的同时,他们还将承担多项与地大特色相关的科考任务。

  
“所有队员都具备攀登海拔6000米以上山峰的经验,其中4人攀过珠峰。”地大体育课部副主任、珠峰登山队队长董范昨天说,“我们的计划,是最终能有3人成功登顶,分别为一位老师,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这三位重点队员中,有两人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

  
据悉,此前在湖北武汉,还没有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成功攀登过珠峰。按照计划,地大登山队实施登顶的时间定在五一前后。

[[center]][[image3]][[/center]]
  【冲击珠峰·线路】
珠峰之旅如何开启

  
珠峰之旅如何开启?地大登山队提供了一份详细的路线图。

  
3月20日前后,登山队大部队将由武汉出发,乘火车前往西宁,再经格尔木转拉萨,整个行程约3天左右。拉萨的海拔为3600多米,在这里,登山队将进行为期1个月的适应性训练。具体的登顶时间大致在4月底5月初。

  
由拉萨出发,经日喀则、定日至海拔5200米左右的珠峰大本营,乘坐性能良好的车辆,大约需要三天时间。

  
大本营坐落在珠峰脚下一条狭长的山坳里,与珠峰峰顶的直线距离约19公里。每逢登山季节,这里就是各支登山队驻扎和进行现场指挥的地方。

  
在大本营休整数日之后,登山队的大部分队员将由大本营经中间营地至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这个过程需要两天时间,队员只能徒步行进,装备可以借助牦牛来运输。

  
而后便是7028(海拔、下同)营地、7790营地、8300营地,最终的冲顶将由8300营地发起,1天之内实现登顶并撤回前进营地。

  
当然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期间将在大本营至7790营地之间进行适应性的训练,为最终的冲顶做好充分准备。(记者邹谨)

  地大——中国登山界“黄埔军校”

  
1958年,中国第一支业余登山队在地大成立;1960年,地大学子王富洲随队完成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创举;1961年,地大女子登山队挑战新疆贡格尔久别峰(海拔7595米),创造女子登山世界纪录;1998年,次落成为地大登上珠峰第四人,中国在校大学生登上珠峰第一人;2008年,地大人王勇峰、次落、袁复栋和其他16名队员,护送北京奥运会火炬成功登顶珠峰……

  
目前中国登山协会中的骨干们,基本上都是从地大走出的,该校因此被称为中国登山界的“黄埔军校”。

  
在这一系列成就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纪录:在地大组织的所有登山活动中,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而今,即将迎来60华诞的地大,酝酿着新的壮举——组队挑战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为实现梦想,地大2010年专门组建了珠峰登山队,一直在汉艰苦训练。去年他们成功攀登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

  每天训练六小时 备战冲刺还要加码

  
本报讯(记者邹谨)18日下午,中国地质大学珠峰登山队在该校体育馆举行了战前动员会。登山备战就此进入最后冲刺,队长董范表示,训练量还得加码。

  
这支珠峰登山队的选拔,始于2010年。经过全校“海选”,30名学生从数百位报名者当中脱颖而出。“体能方面的测试项目为男生4000米、女生3000米,以及一分钟半蹲起、重物提拉举起和一分钟仰卧起坐。”董范介绍,“另一个重要环节是心理状况的风险评估,这一点对于登山遇险逃生来说相当关键。”此后的第二次选拔,又有10名学生告别登山队。

  
自建队始,队伍便进行着每天6个多小时的高强度训练。上午下午各练3个小时,除了外出进行雪峰实地登顶训练,平常的日子里雷打不动。

  
据队员曹志凯介绍,上午的训练由40分钟长跑开始,而后是准备活动以及敏捷性等登山专业素质练习;下午的训练一般从4时起,登山的色彩要更浓一些,包括登山包负重爬坡,长距离耐力跑以及力量练习等。

  
“刚开始的时候一天练下来,浑身每一块骨头似乎都痛。一年多时间坚持下来,感觉自己的体能等各方面素质都有飞跃。”曹志凯说。

  
在校训练的同时,登山队也注重进行实地热身。组队之后队员们已先后赴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和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进行登顶训练,并成功登上玉珠峰。

  
“现在离出发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我们的训练量还得加码,尤其是登山的专项练习,比如负重跳台阶之类。”董范说。

  
51岁的董范也是此次珠峰登顶活动的重点队员。“我大年三十、初一还在自己训练,主要是长跑和20公斤杠铃负重跳台阶。效果不错。”他说,“别看我已经51岁了,登珠峰一定会冲在前头。”

[[center]][[image4]][[/center]]
  
【冲击珠峰·团队】30人团队力助5人冲顶珠峰

  中国地质大学珠峰登山队,目前已确定的队员超过30人。而按照计划,最终珠峰冲顶者大约只在5人左右。“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力争有3人登顶,1名老师、1名男生、1名女生。”登山队队长董范教授昨天透露。

  那么其余的队员,将起到什么作用?

  在昨日获得的登山队名单中,除去正副六名队长,队员被分成了冲顶及科考与后勤两个梯队。

  “采集岩石样本,进行科学考察,这也是我们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的主要任务之一。”登山队队员、研二学生曹志凯说。

  曹志凯是董范的学生,此次登珠峰活动,其角色是负责宣传工作。“能入选登山队,能有机会去珠峰,就已经很幸运了。”这位大男孩爽朗地笑着,没有丝毫抱怨。

  此次登珠峰活动采用自主攀登方式,由队员自主运输、修建营地及登顶。从珠峰大本营到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装备运输尚可借助牦牛,再往上的话,所有的装备都得靠人的双肩背上去,而且还得多次往返。这个时候其他队员的任务会更重一些,以便冲顶队员保持体力、状态。

  “我估计自己最高会到海拔7028米的那个营地,然后在6500米与7028米两个营地之间往返,用微博及时传递相关信息、图片。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时,在6500米的前进营地修有基站。”曹志凯说,“当然,最终的实际情况可能会有所变动。我们早已做好准备,一切行动听指挥。”

  与曹志凯一样,参与此次珠峰攀登活动的队员,大多数都将承担各类辅助工作。像曾经登顶珠峰的德庆欧珠、次仁旦塔、袁复栋等人,按计划都有可能承担“铺路石”的角色。

  但无论登顶与否,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冲击珠峰·老将】他曾攀过8座险峰 次次都遭遇雪崩

  有人说,登山是一项与死神共舞的运动。在100多年的现代登山史上,山难屡屡发生,令人扼腕。

  高山缺氧、雪崩、滚石、滑坠,令登山者时常处于生死考验当中。“然而,直面并战胜这些挑战,正是登山的魅力所在。”地大登山队队长董范教授昨天说。

  董范1961年2月出生于武汉,1983年从武汉体育学院田径专业毕业,分配至地大工作。1984年随中国登山队挑战阿尼玛卿山,从此开始了自己长达28年与大山同行的生涯。期间他攀登过8座知名险峰,次次都遇见雪崩,均化险为夷。更有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

  “10年前我们地大登山队攀登海拔6621米的格拉丹东雪山。登顶之后,当晚宿营于6200米处,结果遭遇暴风雪。半夜惊醒,感觉呼吸困难,才发现帐篷已经被大雪完全淹没。在背风处割开一道口子,几个人在帐篷里勉强坚持到天亮,才爬出雪堆幸运逃生。”回忆起这段经历,董范仍心有余悸,“上山时积雪只到脚踝,下山时已至半腰。下撤途中,登山时留下的标志杆已经踪迹全无,后方大本营用对讲机看地图指挥,才帮助我们走了出去。”

  在此之前的1988年,中日联合攀登雀儿山,董范已经遭遇过一次高山缺氧。“半夜里我被随行的日本队大夫推醒,他掏出打火机一打没着,才发现帐篷里没有氧气,我们已经被雪埋住了。”他说。

  虽然历经艰险,但董范仍无怨无悔。“登山就是这样,上了5000米就想着6000米,上了6000米就想着7000米、8000米。登山人的追求永无止境。”他说,“好在有贤内助,妻子、女儿虽然担心我的安危,但对我的登山事业无条件的支持。” (记者邹谨)

  
【冲击珠峰·巾帼】每次登山后 别人都瘦就她会胖

  在中国地质大学珠峰登山队的计划里,将力争有一位老师、一名男生、一名女生能成功登顶。而这一个女生名额,有很大的机会留给体育课部研一学生陈晨。这位25岁的武汉女孩缘何独受青睐?

  “受学校委派,陈晨目前正在意大利参加国际登山培训活动。这个孩子很有登山的天赋,高山适应能力很强。能吃苦,很勤快。”地大体育课部副主任、珠峰登山队队长董范评价。

  师长的评语也许有些官方,来自师兄的说法更令人感兴趣。“陈晨似乎天生就是干登山的料。”地大体育课部研二学生、登山队队员曹志凯一语中的。

  2008年陈晨第一次接触登山。当年9月地大登山队攀登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囿于物资,她只到达7300米的高度,不在登顶人员之列。向来开朗的陈晨偷偷地哭了一场。

  2010年,陈晨与其他三位女伴马丽娟、温秋园、高琳通过了多项严苛的测试,成为珠峰登山队的“四朵金花”。

  去年8月,玉珠峰(海拔6178米)实地攀登训练,陈晨与队友第一批登顶,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雪山登顶。

  “她的适应能力相当强。一般男队员到山上都要经过两天才能缓过来,而她上山当天就活蹦乱跳的,忙着生火做饭。”曹志凯说,“玉珠峰冲顶时她正在生理期,竟然当天登顶当天回撤大本营,状态很好。”

  在曹志凯眼里,陈晨有些大大咧咧,为人大度不计较。“一到山上,她总会打水、做饭什么都抢着做。最有意思的是,由于条件恶劣其他人登完山大都会瘦几斤,而她则要胖上个10斤左右,让人很是想不通。”曹志凯说。

  据了解,陈晨的家境并不宽裕,父亲还身患重症。一般到了周末,她总会去武汉各大户外运动俱乐部兼职,一天收入一两百元,充当学费、贴补家用。师长与朋友评价:“这是一位自强乐观上进的姑娘。”(记者邹谨)

  【冲击珠峰·粮草】
独家法宝 武汉腊鱼

  登山可是件体力活。专业研究显示,在登山活动中,由高山缺氧引起的食欲不振是影响体力的重要因素。那么登珠峰究竟该吃些什么?

  过年之前,我们准备了10条个头很大的武汉腊鱼。这个在山上大家都喜欢。”地大珠峰登山队副队长牛小洪老师提供的答案相当另类。

  这也是地大登山队2009年挑战未登峰洛布青时的意外收获。“除了正常的食物,当时我们还带了一些腊鱼,没想到大伙儿吃了之后挺开胃。”牛小洪说。也正因为能增强食欲这个特殊的功效,武汉腊鱼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珠峰食谱”。

  研究表明,制定登山食谱首先要考虑高糖、高蛋白、低脂、多维生素这些原则;其次,应针对队员个人口味来进行调整,因为口味会直接影响食欲;同时,根据不同高度预先做好计划,将食品分开包装后运送到位。

  专家介绍,由于交通与供给的改善,现在的登山大本营可以搭灶起火,因而新鲜食品成为首选。不过随着海拔的增加,越往上走煎炒烹炸就越是困难,按食谱配餐包装成为惟一的选择。在这个阶段,方便快餐食品、糖果、干果、肉干等便成为主力。而巧克力、能量棒之类的“应急食品”,更是随身必备。

  牛小洪讲了这样一个有关食物的故事。2008年挑战海拔8201米的卓奥友峰,地大登山队曾采购了一整只羊,挂在大本营的饮事帐篷里,第二天一早却无影无踪。后来发现,羊被几只藏獒拉出帐篷美餐了一顿,只余下一小半。

  队员们无奈之下将其余食品埋进雪地,没想到却遭遇了另一批不速之客——乌鸦。雪地被翻了个底朝天,大部分食品都被叼走。

  登山队因此一度断饮,不得不向其他队伍借粮,后来还专门派队员下山重新采购。”说起这段往事,牛小洪有些哭笑不得。

  他介绍,此次攀登珠峰,登山队所需食品主要是进山前在拉萨采购,从武汉出发时只带些腊鱼、腊肠、热干面之类。“在海拔6500米的珠峰前进营地,还可以如山下一般正常开伙。之后的几个营地,就得依靠随身携带的方便食品了。不过至海拔7790米的营地,大家都还可以用随身带着的小汽炉,泡上一杯香浓的咖啡。”牛老师诙谐地说,“至于后面,就是艰苦的冲顶之旅。”(记者邹谨)

  
地大珠峰登山队名单

  董 范 次 落 邓军文 牛小洪 周 云 李 伦 德庆欧珠 次仁旦达
  袁复栋 张 瑜 吴 东 陈 晨 常旦旦 温 旭 宋 红  曹志凯 
  严禄成 王 冰 莫衍超 陈 刚 刘亚非 张家荣 马丽娟  吴全仕
  张 军 刘庆麟 高 琳 朱克敏 王文彪 姜兆银 马 超  温秋园
  (最终名单可能会有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