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image1]][[/center]] 登山队兵分三路 登山队召开全体会议,将所有队员分为三组,各司其职。A组包括总指挥董范、队长次落等7名队员,他们于昨天上午10时40分出发前往过渡营地进行适应性训练,“上去6个小时,下来3个小时,估计20时才能回到大本营。”曹志凯说,他们在15时与A组队员取得过联系,得知情况还比较顺利,不过最后信号中断了。 B组将于今天同一时刻重走A组队员昨天的路线,而C组将不会前往过渡营地,主要职责是在大本营进行上传下达的工作。 三组各一名女队员。虽然条件相对艰苦,但由于女队员很少干体力活,加之女性适应高原环境的能力稍强于男性,因此目前女队员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均良好。 两顶帐篷被狂风卷走 “昨夜6500米营地的帐篷都被大风掀翻,我在大本营也能感觉到那呼啸的大风,生怕自己连帐篷一起被卷走。”登山队员在微博上如是说。16日凌晨,前进营地的两顶帐篷被肆虐狂风刮破,无法继续使用。事发后,登山队从绒布寺和扎西村紧急租借3顶帐篷,于当天下午18时运抵珠峰大本营。 曹志凯介绍,出现帐篷被风刮破这种情况的概率并不大,幸运的是棚内的食品、装备等登山物资没有损失,他们会根据天气情况,在近几天内用牦牛将租借的帐篷运送到前进营地重新搭建。 为了有效解决大本营的“电荒”问题,登山队日前新采购两台发电机,一大两小共三台发电机“通力合作”,保证了队员的用电需求。 时刻与家人保持联络 全体登山队员进入珠峰地区已经3天,远方的家人势必为身处险恶环境的子女担忧。曹志凯说,“我们经常跟家人通电话,加上现在关于我们的新闻报道也很多,他们可以通过这些途径了解我们的情况。” 尽管身处世界最高峰脚下的队员们尚能享受高科技产品带来的便捷,但与平原地区相比,这种享受颇为“奢侈”。正如一位队员的微博所言:“在大本营,有信号时候没电,有电时候没信号,今天能发个日志不容易啊 。”更为严峻的是,进入海拔5800米以上后手机就不能使用了,与大本营保持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使用对讲机。 武汉游客大本营慰问登山队 昨天的珠峰大本营迎接了远道而来的客人——来自武汉的5人自驾游车队。曹志凯说,这几位朋友在媒体上看到关于他们的报道后,于4月6日从武汉驱车前往大本营看望、慰问登山队。“他们上午11时许到达大本营,给我们加油打气。我们请他们到帐篷中喝茶、聊天。” 曹志凯还说,目前天气已有好转,风不是很大,3到4级,白天气温5至10摄氏度,夜晚则低至零下10摄氏度。接下来的具体行动要等到A、B组队员在前进营地进行完适应性训练后才能确定,但5月中旬登顶的计划不会改变。(本报记者 郭婷婷 实习生 张莉)
上一篇: [中国科学报]龙门山强震周期或为三千年
下一篇: [长江日报]大本营里的老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