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地大珠峰登山队选择的是北坡传统登山路线。在这条线路上,按照一名运动员一天能够行进的路程距离,除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外,还设有5800米的过渡营地、6500米的前进营地、7028米的北坳营地(C1营地)、7790米的C2营地以及8300米的突击营地(C3营地)。
通过这条线路登顶,会遇到哪些困难?地大登山队副队长牛小洪介绍,仅从登山路线来说,主要是要克服“三道关”。
第一关
近乎垂直的冰壁“大门”
从6500米的前进营地出发不久,便要经过东绒布冰川,登山队员在此换上冰爪等高山装备。因为,在抵达7028米的北坳营地之前,他们必须经过被称为珠峰“大门”的“第一关”大冰壁。
此处,最大坡度接近70度,个别地段甚至几乎垂直,像一座高耸的城墙屹立在珠峰腰部。险陡的岩坡上,堆积着神秘莫测的万年冰雪,是珠峰区域最危险的冰崩和雪崩地区。
如今,“大门”上已架设了小型金属梯。但地大登山队第一次适应性攀登经过“大门”时,有队员告诉记者,金属梯下就是深不可测的冰裂缝,攀爬时难免双腿发抖。
第二关
能将人吹跑的“大风口”
“大风口”位于海拔7400米至7500米之间,由于风的“狭管效应”而形成,最大风速能把人吹跑。牛小洪说,中国登山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攀登中,常常一个突击组一次冲击大风口,就有二三十人同时被冻伤。
这一关也正是地大登山队运输组频频受阻之处。近日,该队队长次落带领运输队员连续两天向7790米的C2营地突击,但都因“大风口”而撤回。无奈之下,该队冒险改变方案,将运输和登顶同时进行。
幸运的是,17日起,珠峰出现难得的好天气周期。冲顶组队员抓住时机,顺利闯过前两关,于昨日下午2时许抵达8300米的突击营地。
第三关
被称为“鬼门关”的悬崖
今日凌晨,地大“冲顶四人组”要面对的是最后一关被称为“鬼门关”的第二台阶。它位于海拔8700米,是一段高4米、近乎垂直的光滑悬崖,曾被外国探险家称为“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1924年,最早攀登珠峰的英国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在这一带失踪;1960年,中国登山队的刘连满蹲在这段悬崖前,让队友踩着他的双肩通过,“人梯精神”由此而来;1975年,中国登山队在此架设了“中国梯”。
虽然有“中国梯”的帮助,但攀登难度依然很大:梯子是垂直的,队员排队通过时,常常要等1个多小时,非常容易冻伤。而近期天气转好,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队不少,为减少排队时间,地大登山队选择今日凌晨1时从830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
据介绍,除了这“三道关”,在通往顶峰的道路上,还会有许多不可知的因素。珠峰天气变化多端,缺氧、低温和体力不支等情况,随时会影响登顶队员。一次成功的攀登,意味着所有参与人员的共同坚守和努力。
花絮
“老爷”等人8300米接应
登顶只意味着成功了一半珠峰大部分事故发生在下撤途中。因此,被大家尊称为“老爷”的地大登山队队长次落,昨日和3名藏族高山向导也抵达了8300米突击营地守候,接应登顶队员下撤。
1998年5月就读地大期间,次落成为我国首位登顶珠峰的在校大学生,现任中国登山队副队长,并在地大读研。昨日傍晚7时许,他从7790米的C2营地打来电话:他原本计划在C2营地接应登顶队员,但看到队里的5名高山向导在7000米以上海拔持续工作了20多个小时,并顺利完成7790米和8300米的建营及运输工作,非常心疼和不忍。“他们眼里布满血丝,声音有些嘶哑,连喝水都显得吃力……”出生在珠峰脚下的次落知道,从事登山向导工作十分辛苦,而且时刻与危险相伴,他担心向导出现体力问题,所以决定亲自抵达突击营地,和他们一起作好接应工作。
登山队祭拜山神三小时
在“冲顶四人组”向顶峰进发前,地大登山队在6500米的前进营地举行了隆重的祭拜山神仪式,整个仪式长达三个多小时。
队员们特地按照藏历选择了一个好日子。当日,他们在藏族向导的带领下,垒好玛尼石堆,挂号经幡,并准备好青稞酒和糌粑等祭祀物品,然后席地打坐,念诵经文、上香祭拜、撒糌粑、倒青稞酒,最后还一起跳起藏族舞蹈……整个仪式庄严而不失热闹。
据了解,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每一支攀登珠峰的队伍,都会在大本营或前进营地祭拜山神。4月至5月的珠峰大本营,正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队踊跃向上的季节,记者常常看到虔诚地从远山处搬石头、然后一块块认真垒起进行祭拜的登山队员们。
珠穆朗玛峰,又称圣母峰,海拔高度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它是一条近似东西向的弧形山系,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中国与尼泊尔王国交界处,其中南坡在尼泊尔王国境内,北坡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境内。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地势极端险峻。(陈博雷 曹志凯)
上一篇: [人民日报]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登顶珠峰
下一篇: [长江日报]赶到大本营 为校友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