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陈博雷发自珠峰大本营 通讯员曹志凯
登顶的4名地大师生,值得钦佩。站在他们身后的幕后英雄,也值得尊敬。
从物资运送,到伙食供给、建营修路,再到攀登向导,正是有了在不同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才成就了地大4名师生登顶珠峰的壮举。“登山是一个系统工程,登顶的成功,离不开队里任何一个队友的努力,而荣誉更是属于每一个队员。”站在世界之巅,次仁旦达衷心地向队友们表示感谢。
地大20多名师生甘当绿叶
通过层层选拔最终加入地大登山队的,一共有26名师生;而最终登上世界之巅的,仅仅4个人——绝大多数师生在幕后任劳任怨,担当了“幕后英雄”的角色。
他们当中,有两个都是曾登顶过珠峰的明星队员:“老爷”次落本身就担任国家登山队副队长、中国登协高山探险部副主任,不但是“7+2”壮举(攀登七大洲最高峰且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点)的完成者,还是我国首位登顶珠峰的在校大学生。此次,“老爷”不但欣然受命担任地大登山队队长,还带领大伙承担起运输任务,亲自抵达8300米营地进行接应。
同样甘当绿叶的明星队员,还有该队运输组的袁复栋——2008年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手。一趟7000多米的运输任务下来,回到大本营的袁复栋又瘦又黑,不但咳得厉害,身上还出现伤病,但他仍然无怨无悔,队里有什么事都是抢着做。
此外,甘于奉献的还有曾登顶过卓奥友峰(海拔8201米)的女队员高琳;曾有过攀登珠峰经验、先担任训练队长后又在运输队甘当“牦牛”的研二学子张瑜;一直辛勤进行繁琐后勤工作的“装备总管”张军、“食品总管”吴东等……他们都是海选出的佼佼者,更是令人感动的地大登山队这个集体的一员。
藏族向导累得让人心疼
在登珠峰的过程中,作为“东道主”的藏族向导起了极大作用,他们帮助安排行程、布置登山绳索,并在攀登过程中为登山者提供全程帮助。和那些甘当“幕后英雄”的队员一样,向导也乐天派地担任着铺路石的角色。
地大登山队的5名向导分别是落穷、大多杰、次仁顿珠、罗布次仁和洛桑顿珠,其中年纪最小的次仁顿珠,出生于1989年5月10日,而最大的大多杰也不过28岁。
别看他们年纪小,却各自都是登山高手,每个人都有数次到达8000米以上珠峰的经历,还经过专门的向导培训。除藏语、汉语外,都掌握了一到两门外语。一个多月的珠峰生活,这些藏族向导也和队员们成了朋友。
别看他们平时说说闹闹,干起活来可毫不含糊。此次地大登山队成功登顶,就多亏了他们的运输工作。“我们的五位向导持续在7000米以上海拔工作了20多个小时,顺利完成了7790米以及8300米的建营及运输工作。此时的他们,眼里布满了血丝,声音有些嘶哑,连喝水都显得有些吃力,看着非常不忍……”队长次落在他前日的队长日志里就心疼地这样写道。
珠峰三问
一问:为何今年登顶期比往年晚
一般来说,珠峰的登山季是4月和5月,登顶时间在5月初到5月中旬。如奥运火炬登顶的时间就是5月8日。而今年的登顶期比往年要晚。这是为什么呢?
据地大登山队队员介绍,这可能与今年是农历闰四月,节气滞后有关。2012是一个闰年,在5月21日至6月18日这一个月的时间,属于农历的闰四月。也就是说,今年实际上可算有两个四月,是有两个立春的“双春年”。或许因此,天气变暖、珠峰地区天气稳定周期到来的也晚。
二问:下撤为何比登顶难
“下撤途中的危险系数,要比向上挺进时大得多。”昨日在大本营坐阵指挥地大登山队员登顶时,著名登山家李致新反复说道,登顶成功只是成功了一半。据了解,珠峰的山难事故,多半都发生在下撤途中。
李致新解释,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天气情况、体能状态以及攀登的起止时间等,都可人为控制,而下撤时,登山者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只能是越快越好。特别是在登顶后,队员往往极度疲劳,再加上登顶时的高度兴奋,更加消耗体能,就很容易出现失误。
三问:北坡南坡哪个更难
对于攀登珠峰的路线,一直存在着“北坡难南坡易”的说法,实际情况是怎样的?李致新表示,现在很难简单区分南北坡的难易,只能说对于攀登者来说各有利弊。
他介绍,从北坡登顶的难度主要在于珠峰上半段,如挺近北坳7028米营地时需过大冰壁,同时还要翻越将近70度的数百米陡坡。然后在登到7790米营地时要过“大风口”,天气最好时也会刮起六七级的大风。
对于从南坡登顶的登山者来说,遇到的困难主要集中在珠峰下半段的6000米左右,如经过非常危险的“孔布冰瀑”:随时会有冰塔从登山队员的头顶坠下,脚下的冰裂缝也是纵横交错。
上一篇: [长江日报]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问鼎珠峰
下一篇: [长江日报]有机会也想去登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