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image1]][[/center]]图为:地大登山队登顶珠峰路线示意图。 [[center]][[image2]][[/center]] 图为:冲顶队员董范在8300米营地帐篷内吃东西休整。 [[center]][[image3]][[/center]] 图为:地大登山队成功登顶后,校方负责人来到珠峰纪念墓园告慰1979年攀登珠峰罹难的地大校友王洪宝。 [[center]][[image4]][[/center]] 图为:金色珠峰
本报特派记者王晶 通讯员曹志凯
18日夜,地大珠峰营地一片灯火通明,留守在大本营的师生聚集在活动帐篷里,围着电台,坐的坐,站的站,静候冲顶组的消息。每一次电流“吱吱”声,都能让大家屏住呼吸,竖起耳朵。今晚无人入睡,大家的心都在山上,随着冲顶组起伏。
冲顶推迟至19日凌晨出发
直至19日零时,大本营的电台都没有响起。大家有些着急,纷纷怀疑是不是电台出了问题。
0时53分,冲顶队员德庆欧珠的声音从电台传来:“C3(海拔8300米突击营地)呼叫大本营,我们已经起床了,吃过饭了,马上准备出发。”坐镇指挥的地大校友、中国登山协会常务副主席李致新回应:“好的,保存体力,我们在大本营等待你们胜利的消息。”帐篷里一片掌声。
1时15分,德庆呼叫:“我们出发了!”李致新回应:“注意安全,注意节奏,前后照应。”
冲顶时间比原定计划有所推迟,由18日深夜11时许延后到19日凌晨1时许。副队长牛小洪介绍,今年好天气周期来得太晚,登山队都在此时在山上等着冲顶,估计是各队协商后确定的出发时间。
大本营煨桑祈福
冲顶队员出发了,大本营的师生也行动了,大家按照藏族的仪式为队员们祈福。两位喇嘛整晚念经祷告,大家还在帐外的神坛上煨桑祭祀山神。
一大捆柏树枝放在煨桑台上,队员一边点火,一边口念祷词,再用干净的勺将调好的糌粑倒在慢慢燃烧的柏树枝上,产生出更多的桑烟,以此表达我们对山神的敬畏,请山神保佑冲顶成功,安全下撤。煨桑的火光中,大家的脸上安静虔诚。
一向晚间多风的大本营,居然没有一丝风。帐篷外依然寒气袭人,灿烂星光下,珠峰上冲顶队员的头灯也如同星光一样闪烁,在山脊画出一笔亮线。
帐篷里长久的静默让人频生困意。4时24分,电台划过一丝电流声,迷糊中的我弹坐起来,帐篷里的大多数人都是我这个反应。电流声只是杂音,曾横跨珠峰登顶成功的李致新沉着地说:“现在没消息就是好消息。”
一个多小时才通过第二台阶
再次传来冲顶组的消息是4时47分,电台再次传来德庆呼叫:“我们到达第二台阶下面,正在喝水,状态良好!”
从8300米突击营地出发后,登山队员需向上提升海拔约540米才到达到顶峰,李致新说攀登的距离不会多于两公里,但这一段却要耗费队员6到7个小时,这段路途上的三大台阶是对登山队员最后的考验。
第一台阶,位于8400多米处,是一个3米左右的石台,一般采用横切的方式,队员利用路绳和上升器连接,对于专业队员来说通过的难度不大。
著名的第二台阶,位于海拔8650米至8700米之间,最难的部分是一个高5米多,垂直、陡峭、光滑的岩石墙,无从寻找攀着点。如果把第二台阶下一小段比较陡峭的部分也算进去的话,第二台阶总体看上去有二三十米高。中国登山队于1975年在此处架设了金属梯;2005年更换架设了第二部金属梯,这架金属梯被登山界称为中国梯。有了中国梯之后,第二台阶的通过相对容易了一些。记者曾在西藏登山学校看到收藏在博物馆里的第一代中国梯——缠着哈达和绳索的铝合金梯子。
李致新介绍说,通过第二台阶,最怕遇到“拥堵”。由于人在这个海拔高度的能力大大下降,每通过一个人,需要20到40分钟不等。
6时,冲顶队员次仁旦达呼叫大本营:“我们已顺利通过第二台阶。”冲顶四人组通过第二台阶一共费时1小时13分。
冲顶7小时站上世界之巅
6时21分,冲顶组队员、登山队总指挥董范老师向大本营报告:“我们在第三台阶下面,正在控制节奏。”李致新提醒他们:“注意补充水分,防止冻伤。”此时登山队员一定不能随意摘下羽绒手套,不然会冻伤手指。
7时35分,德庆呼叫大本营:“我们已爬过大雪坡,到达岩石区。估计还有半小时到顶。”此时德庆的喘息声相当明显。
8时16分,电台再次传来董范老师的声音:“报告大本营,报告大本营,地大登山队四人董范、陈晨、德庆欧珠、次仁旦达已于2012年5月19日8时16分成功登顶珠峰!我们向全校师生问好!向地大海内外校友问好!为母校60华诞献礼!我们向祖国母亲问好!向全国的大学生朋友们问好!向湖北全省人民问好!”说到后来,董范激动得难以成句!
大本营里的我们,也都热泪盈眶,大家鼓掌欢呼,三项纪录由一所高校登山队在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时一次创造出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激动不骄傲!
太阳照耀下的珠峰圣洁耀眼,女神会以她的登山纪录告诉世人:我国第一支成功站上世界之巅的高校登山队是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国内首位登顶珠峰的在校女大学生是陈晨;董范、陈晨把江城人的足迹首度留在了世界第三极。(本报珠峰大本营19日电)
上一篇: [长江日报]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问鼎珠峰
下一篇: [长江日报]有机会也想去登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