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中国国土资源报]地球生态系历经一千万年才复苏

发表时间:2012-06-28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本报讯(记者   艳)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中强教授团队最新研究发现,2.5亿年前生物大绝灭事件后,生态系复苏极其缓慢,先后持续了大约近1000万年。
    
  
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大绝灭事件使得地球生物几乎消失殆尽,仅有大约10%的动植物侥幸地从大浩劫中存活下来。目前,国际地学界关于生命是如何从这次大灾难中复苏的观点不一,其焦点是复苏的速度到底是快还是慢,尤其针对其复苏模式与机制问题,学术界争论得较为激烈。2008年以来,陈中强教授联合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迈克尔·本顿教授,在国家高校创新引智计划、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地学对比计划以及中国地调局的共同资助下,对中国南方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大绝灭事件及其之后的生态系的坍塌与重建过程、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陈中强介绍,2.52亿年前生物大灭绝是由一些灾难性事件,如全球变暖、酸雨、海洋酸化和海洋缺氧等,对地球生态系的冲击引起的。其中,一些灾难事件在随后的五六百万年中不断地重复出现。在大绝灭事件发生之后的100~300万年间,一些演化较快的生物类群如菊石类等能迅速地繁盛,但是生物绝灭仍在继续,并一直持续到中三叠世早期。从早三叠世早期至中三叠世,生态系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结构逐步地重建,一直到中三叠世早期也就是大绝灭事件发生后的近1000万年后,才又重新出现了一个稳定的、结构复杂的生态系。

    
  
此时的地球生命恢复了它们原有的生机。陈中强说,本次生物复苏进行得相当缓慢,其带给地球的正面影响就是重新调整了生态系结构和生物演化方向,催生了现代生态系的雏形。这时的地球,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地,出现了大量新类型的物种,如海洋底栖爬行类、十足目的甲壳虫类,还有陆地上的四足动物,甚至包括恐龙的最终出现,许多生物延续到现代。

    
  
陈中强表示,有两个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生物在二叠纪末期大绝灭之后的复苏来得如此艰难和漫长:

    
  
其一,本次大绝灭事件对生物及其生态系的打击规模和残酷程度超出想象,一系列突发性灾难足以使90%的海洋和陆地生物绝灭,致使海洋生态系严重退化到后生动物大爆发之前的水平。其二,更为残酷的是,这些可怕的灾难事件在大绝灭之后五六百万年中多次重复发生。因此,生物在复苏过程中一方面要应付极度退化了的生态系中生物之间的内耗,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其赖以生存但极其恶劣的外部环境,在残酷的适应与竞争中挣扎。

    
  
总之,在三叠纪,导致生物极其缓慢、逐步复苏的进程或许是由于生态系内部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或外部环境对生态系的冲击,或者两者并存。同时,一些诱发本次大绝灭的灾难事件如酸雨、全球变暖、海洋酸化等,在今天听起来是如此熟悉,也许我们人类应该从这些远古的极端灾难事件中学到一些什么。陈中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