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容嬷嬷吗?……”一曲透着轻松欢乐气息的双簧表演《容嬷嬷》逗得台下的乡亲合不拢嘴;饱含民俗味的舞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吸引着可爱的孩子们跟着模仿起来;舞姿轻巧曼妙的《龙船调》展现了乡亲熟知的小妹娃正月拜年的画卷,令其大饱眼福。 如此美妙的夏夜场景,醉人的视觉享受看似“奢侈”,却真实地出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二学生王含之的家乡——湖北省钟祥市社区的承天广场。 “上大学后一直都想在家乡办一场晚会,一方面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才艺素养;另一方面,也想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王含之说,自己刚成为学校艺术团成员时,就有了把在大学看到的精彩晚会办到自家门口,感恩家乡。 13个节目表演的有板有眼,王含之牵头的“民族风”实践队却没少费心思。6月初就开始准备、从写项目策划、组队、确定节目内容到联系相关单位……身体娇小的王含之到处奔忙联络,没少碰壁。 “连续跑了几家单位都被拒绝,他们刚听我介绍完实践团演出的初衷后就没耐心听下去。”王含之说,婉拒的单位多了,自己的眼泪有时也会不争气的掉下来。心力交瘁的时候,王含之也有放弃的念头。 心疼女儿的父母知道她吃闭门羹后也劝她放弃,让她赶快回校准备期末考试。可就在此时,王含之却从亲戚那得知钟祥市文化馆正在筹备广场纳凉晚会。不轻言放弃的王含之,连夜修改活动方案,次日便亲自找到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进行洽谈,她的真心实意终感动了馆长并获大力支持。回到学校后,王含之便利用休息时间带着12名队员准备演出道具,排演节目。 7月20日,王含之和队员们提前来到钟祥,她和二伯的家成了团队临时的栖息地:6个男生住自己家,6个女生住二伯家,白天除了吃饭就是排练,晚上打着地铺休息。 7月26日晚,随着一支红遍时下的暖场舞蹈《最炫民族风》在承天广场上演,王含之在家门口办一场文艺晚会的梦想变成现实。 “我提前一个小时就来了,就是为了能坐在第一排看个仔细。”52岁的刘大妈亲眼看着王含之长大,从小就把她当亲闺女一样,听说上了大学的含之要在家里办文艺晚会,刘大妈喜上眉梢。 “大学生送艺术文化进社区,雅俗共赏的视觉盛宴不仅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希望有更多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钟祥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 程墨 实习生 史永斌 王小占)
上一篇: [长江商报]开启通往亿万年前的时光大门
下一篇: [长江商报]开启通往亿万年前的时光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