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党中央精准扶贫的号召,按照湖北省委的统一部署,从2015年10月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吹响精准扶贫的“集结号”,助力鄂西山区的人们拔掉“穷”根。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地大(武汉)向社会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呢?
奔赴精准扶贫“主战场”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互动越来越紧密。地大(武汉)党委书记郝翔认为,如果高校不主动融入到经济社会建设之中,那么就谈不上贡献力,更谈不上影响力。大学是在“有为”中“有位”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和认识,该校近年来深度参与到社会变迁的进程中。
如何摆脱贫困、消除贫困,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地大(武汉)多次接过湖北省委的“军令状”:积极承担麻城龟山县的新农村建设、通山县脱贫奔小康、丹江口市牛河林区的“三万”活动、巴东县的“616”对口支援工作……
党的十八大之后,围绕“两个百年目标”,中央打响了扶贫脱困的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地大(武汉)再次“临危受命”:派出驻村扶贫工作队,协助十堰市竹山县秦古镇小河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校党委副书记朱勤文心里清楚:本次扶贫长达5年之久,派3名党员干部入村工作,其中一名要担任村里的“第一书记”,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其力度、强度、难度,均超过以往。
然而,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全校不少党员干部主动请缨。最后确定成立以傅艾平为驻村工作队队长,张红胜、李林邦为成员的3人扶贫工作队。
精准识别向贫困宣战
朱勤文表示,精准扶贫就是要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
工作队一路风尘仆仆,从省城武汉抵达700多千米外的小河村,迅速投入到全新的工作中。刚来到小河村,工作队就感受到了精准扶贫的压力:全村共有560户、1968人,其中贫困户217户、592人。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识别。为此,工作队开始逐户进行宣传、调研,对全村贫困户进行走访。小河村从一组到三组,距离约15千米,海拔相差600米,这里山高路陡,行走起来很是不便,而且每进入一户贫苦的农家,驻村工作队心里都格外沉重。
张红胜在贫困户张隆县家中走访时,看到两个脏兮兮的孩子在地上玩泥巴,再瞅瞅那摇摇欲倒的墙壁和破旧不堪的家具,泪水不禁在眼眶里打转。他当即拿出1500元,表示要资助两个孩子读书……经过20天的摸底,工作队找到了当地的“穷”根:因病致贫,75家贫困户中有67户;没有安全的居住房,31户贫困户住房不安全;因学致贫,此类贫困户有25户;因缺少劳动技术致贫。此外,由于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再加上小河村周边绿松石自然资源开采的不规范,导致这里生态环境面临威胁。
经过精准识别,工作队确认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154户、521人。他们明白,接下来更为关键的就是在精准施策方面下功夫。
众人拾柴火焰高
远在武汉的党委副书记朱勤文一直都密切关注着驻村工作队的工作进展。1个月后,即2015年11月中旬,她带领该校工程学院邓清禄、倪晓阳、任兴伟3位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风尘仆仆来到了小河村。在小河村,3位专家针对小河村的两个绿松石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村民驻地的滑坡地灾等问题进行了考察。
朱勤文返校之后,倡议全校党员干部捐款,为小河村摆脱贫困尽到绵薄之力。全校党员干部们纷纷伸出了爱心之手,很快,就筹集到30万元捐款。
截至目前,驻村工作队分别对双艳养殖合作社、中山茶场、国顺蔬菜专业合作社、利源养羊专业合作社支持4万元,用于其发展产业。这些合作社将带动60多户贫困户脱贫,并起到激励、示范作用。此外,他们还对村民刘志宏、高因腾等7人进行大病援助,每人资助3000元。
对于精准扶贫工作而言,工作队认为仅有一腔热情还远远不够,需要具备长远的眼光。经有关管理部门和村委会的反复商议,驻村工作队出台了《小河村整村脱贫发展规划》。这个规划提出了“两轮驱动”的发展思路和“三个带动”的工作模式,为小河村力争在2018年整村从贫困村出列提供了“路线图”。“两轮驱动”就是既重视绿松石矿山企业的带动,又大力发展传统种养植业。“三个带动”则指的是矿山企业带动、能人大户带动、党员干部示范带动。通过“三个带动”,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大力发展传统的种养植业,并做好贫困户与这些市场主体无缝对接。
让致富蓝图成为现实
勾画得再美的蓝图,只有落在现实中才有价值。
地大(武汉)驻村工作队发现,村里有着较好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基础。例如:面积400多亩的中山茶场,其海拔高近千米,生产的高山云雾茶品质不错,但是由于茶树老化、资金短缺、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原因,茶场大面积荒废。再如:小河村附近的矿山,对生猪、土鸡、蔬菜等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大,但是小河村农户分散种植、养殖量小,缺少有效的组织领导,种植、养殖风险大,使得农产品供不应求,价格虚高。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老弱病残居多,受教育程度不高,既无发展资金,也无致富门路。仅仅凭着这些贫困户自身的能力,要想在种植和养殖业方面做出文章,显然不现实。
驻村工作队集思广益,决定在能人大户和村党员干部示范带动方面寻找突破口。在驻村工作队的鼓励下,村民解国江原有的养羊专业合作社“利源合作社”重整旗鼓,把贫困户分散养殖和合作社集中养殖的相结合,通过吸纳近10户贫困户和其他农户养羊近千头;陶定国带头成立家庭农场,带动贫困户近20户发展生猪养殖;解国顺成立“国顺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形成8亩以上的蔬菜集中种植基地,吸纳6户以上的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并通过合作社加农户的形式,帮助贫困户发展蔬菜生产。原中山茶场场长陈世泽拥有茶园面积350余亩,因缺少资金未能实施精细化管理,因此每年利润微薄。在驻村工作队的激励下,目前已改造老龄茶园150亩,改造后吸纳10户以上贫困户脱贫,并支付村民各类务工费近30万元。这些扶贫举措,使得部分原本外出务工的人们也回到家乡创业。
拔掉“穷”根指日可待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地大(武汉)不仅第一批投入资金30万元,更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
按照“扶村、帮镇、带县”以点带面的思路,该校珠宝学院帮助竹山县开展绿松石产业发展规划、绿松石国家标准制定、绿松石博物馆的提档升级等研究的筹划工作;环境学院陈华清教授科研立项近10万元,研究解决秦古镇全镇饮用水的水质问题;工程学院邓清禄教授科研立项30万元,研究解决小河村滑坡等地灾问题,为移民搬迁提供科学依据;工程学院倪晓阳副教授科研立项30万元,研究秦古镇绿松石矿区矿山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2016年3月,驻村工作队还邀请湖北农科院3名专家对国顺和双河村蔬菜种植合作社的大棚建设、蔬菜病虫害防治、管理和销售等问题进行了现场“问诊”。
贫困地区,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教育落后,竹山县秦古镇就是如此。为此,地大(武汉)非常关注教育扶贫。驻村工作队邀请了地大附属学校负责人来此实地考察,并形成了对口教育帮扶方案。而该校地质调查研究院的党员干部们也纷纷慷慨解囊,对小河村10名小学生每人捐助1000元生活费。4月26日,来到小河村检查精准扶贫工作的地大(武汉)副校长万清祥教授也专程到访秦古小学,给患病教师送去慰问金。
为了使小河村早日摘掉贫困的帽子,驻村工作队积极联系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并促成了巴山绿松石矿业有限公司、湖北宝源矿业有限公司参与了小河村的精准扶贫。目前,两家矿业公司各自包保20户贫困户,3年内负责贫困户脱贫,优先安排他们就业。
目前,在湖北省委和竹山县委的领导下,在地大(武汉)驻村工作队和秦古镇的共同努力下,小河村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投资913万元的入村公路拓展工程正在施工;投资近200万元21户的贫困户集中安置点即将完工;投资70万元的村卫生室与文化广场即将交付使用;投资近80万元的入农户院落公路和投资近80万元的饮水工程开工在即……作为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的傅艾平,正在争取学校专家们的支持,为村里搭建网络电商平台,力争将村里的农产品推销到秦巴山区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