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有章华台,遥遥云梦泽。诗词歌赋、文学作品、热门影视都爱提的云梦泽,它的前世今生就藏在千湖之省、百湖之市的湖光山色之中。
6月6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员、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顾延生,在第二季自然通识课第二课《跨越数千年的对话:从古云梦泽到世界湿地之都》中,分享了他和团队多年研究的成果。眼下,武汉正在积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城市,他认为武汉优势显著,更有实力建成定位更高的“世界湿地之都”。
根据顾延生的研究,江汉平原为典型的洪泛冲积平原,低洼的地形地貌提供了物理空间,随后出现的3个阶段暖湿气候则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大约4000年前,古云梦泽开始发育形成,随之伴生的,还有古文化的演化。
探源中华文明起源的路径众多,古云梦泽的所在地,不只是夏商文化南下长江后的盘龙城文化发源地,也是屈家岭文化、楚文化的发源地。
2003年是武汉湿地保护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起,武汉先后出台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武汉市水资源保护条例》《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武汉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保护措施,武汉地区湿地面积整体趋于稳定。而顾延生团队的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之后的湖泊面积和生态指标趋于稳定、略有回升,且武汉GDP仍保持高速增长,经济腾飞与湖泊湿地保护实现了双赢。
眼下,武汉正在积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由国际《湿地公约》缔约方组织认定的这一称号,目前标志着一个城市对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而“世界湿地之都”则是由武汉学者率先提出的新概念,全球还没有一个城市拥有这个称号。
顾延生解释,“世界湿地之都”在文化、理念、科技、管理、政策等方面都定位更高,“‘国际湿地城市’全球已经有十几个,但能够被冠以‘世界湿地之都’的,一定要在全球范围起到领头羊和示范作用。”他认为,武汉应该有这个底气,“我们研究表明,大江大湖大武汉的湿地资源居全球内陆城市前三,综合科研实力居全球第13,尤其是湿地保护的科研力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武汉能不能把长江大保护做成世界大河保护的样板?把湿地保护做成世界湖泊湿地保护的样板?应该有这个自信!做好湿地文章,也是武汉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乃至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路径。”
但他同时也指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武汉,目前对比全球宜居城市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一定要在方方面面重视生态,这需要每个人的力量,切实推进全民爱护湿地行动,“古云梦泽有4000多年的历史,楚文化源远流长近3000年,我们不能把这么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湖泊湿地资源破坏了”。 (长江日报记者黄亚婷 通讯员赵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