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重开后迎来首批参观者。 长江日报记者冯爱华 摄
长江日报讯(记者冯爱华 通讯员周强 傅少瑾)5月16日,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重装开放。建于1979年的纪念馆经过半年的修缮后,电气线路、给排水得到全面改造,馆内七成木质窗扇得以更新。当天是武汉解放72周年纪念日,纪念馆推出“红色基因深植我心 八办邀你走党路学党史”活动,吸引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近300名大学生前来打卡。
16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来到位于长春街57号的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看到临街外墙变清爽了,曾经被密集电线遮挡的青灰色建筑展露原貌。“历时半年的修缮工程主要包括修复房屋漏水、电路改造、木质门窗更换、给排水改造等,工程建筑总面积达2288.6平方米,是建馆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整修工程。”纪念馆副馆长周强介绍说。
修缮工程向“内”发力,在看不见的地方下功夫。电气改造不仅消除了消防安全隐患,也让电线藏起来、建筑外观美起来。在“修旧如旧”原则下,木质门窗、建筑构件严格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和“最小干预”前提,进行更换或修复。
纪念馆入口的木质大门曾经开了锁孔,这次修缮中按原样将锁孔修补如初,门上的金属把手则保留了原件。地面的大理石、楼梯台阶的水墨石破损之处尽量找到相同材质、相似纹路的材料,进行嵌缝修复,让修补痕迹“隐身”。
嵌于青灰色砖墙的黑框窗扇,曾是纪念馆标志性的外观。此次修缮,对全馆木质框架窗扇中的三成进行更换、四成进行修补。“窗扇木质部分完全按传统手工榫卯结构来制作,油漆则经过刮灰、批灰、上油、上漆四道工艺,确保修旧如旧。”周强介绍,为了让木材更符合需要,他们从汉阳显正老街拆迁地收集了一批老房子的梁架,“都是百年的老木头,含水率更低、耐水性更好”。
据悉,更换下来的建筑构件部分入库收藏,并将在未来作为展馆历史的一部分进入展陈,“用于展现历史的原貌”。
纪念馆重开之时,同时推出“走党路学党史”活动,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近300名大学生分为5个小队,分别走访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解放公园苏联空军烈士纪念碑、中山公园国民政府第六战区受降堂等抗战遗址,学习党的历史,重温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