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南方周末]无论出不出国留学,认真生活就拥有了全世界

发表时间:2017-04-05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参加毕业典礼(资料图)。

  自从加入了出国留学工作群,QQ小企鹅就会经常闪烁出各类出国访学项目的通知。在随手转发之余,我也常常陷入思考: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放大格局呢?

  年轻的心,谁不向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于是去使领馆办签证的队伍越排越长,留学中介也越办越火。从进入大学开始,这个斑斓的异国梦就在越来越多学子的心中萌发。

  出国留学,是一个观感上高大上的词语。“出”,寓意离开,与别离相关,便多了一份潇洒。漫步校园,常常看到不少青年抱着红宝书,努力刷绩点、做科研、考语言、选学校、办签证,朝气与梦想一圈圈荡漾开来。

  近年来,各高校都十分重视营造国际化办学环境,支持更多学生“走出去”。丰富的“2+2”联合培养项目和专项资金资助,让学生海外交流访学逐渐成为常态。无论是竞争激烈的公派留学名额,还是热门的海外交换生、短期访学项目,或是就业网那一栏国际组织招募信息,都如同星星点点的火苗,照亮了学生拓展国际视野、体验异域文化的“筑梦空间”。

  在留学热的另一边,许多学生练着口语,背着单词,急切渴望在异国他乡与当地人畅聊一番,了解他们的文化历史,讲讲自己的故事,却很少主动与校园里的留学生一起交流学习,甚至仅因为他们的肤色,便下意识地流露出戒备的眼神。我所在的校园里,高大的国际留学生公寓与热闹的本科生公寓遥遥相望,更像一个留学生们抱团取暖的小圈子,显得寂寥。

  几年前,在美国佐治亚南方大学为国际留学生举办的迎新周上,作为留学生的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参加迎新活动时,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和自己国家的人坐在一起。几天下来,好像只是多说了几句“Where are you from”“Nice to meet you”,在社交网站上加了几个好友而已。于是有同学开玩笑说:“这里仍然是中国人跟中国人抱团,欧洲人跟欧洲人聚餐,韩国人跟韩国人聊天”。

  原来,没有世界化的眼光和触碰多元的好奇,所谓的多元文化交融只是一个名词。

  现在仔细思考,在现实中,因为经济、家庭、志趣等各类情况的不同,“走出去”并非开启国际化之路的唯一途径。

  即使不飞跃重洋,Coursera、可汗学院等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也能打破学习方式的时空界限,“慕课”热为每个人平等地提供了享有免费、优质、全球化教育资源的可能。轻点鼠标,你既可以坐在斯坦福教授的教室里,也可以与世界另一边的外国朋友无时差互动。

  漫步大学校园,你会发现“世界文化之旅”无处不在。一场场异域文化讲坛、英语沙龙,被“一带一路”带火的小语种App,学院内的归国学者与海外教员,高大上的国际学术论坛,来自各国的留学生……都让国际化从一个模糊的形容词变成一个生动的动词。

  看似漫长的大学时光里,这些免费的资源常因太过稀松平常而与我们一次次擦肩而过,直到毕业后回头眺望,才发现它们如此珍贵。

  记得大学时看过一个被很多朋友转发的状态:“出国前,父亲曾经告诉我其实到哪里都差不多,最终还是要回到一个地方,他认为出不出去都一样,最重要的是‘开始生活’。”

  是啊,当你经过几年的异国求学,穿过灯红酒绿的都市喧嚣,嗅过悠然恣意的乡村气息,看过几片碧海蓝天,你会慢慢发现,寻得自己的心安处,选择你所爱的事业,觅得三五知己、一个爱人,哪里都会是自在处。

  站在未来与过去的拐点上,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思考已经放弃了什么,正在努力什么,将会得到什么。而无论你的选择如何,认真生活就拥有了全世界。(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