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侠”志愿队合影。
中国是我们第二个故乡,武汉是我们第二个家,当家“生病”了,我们不能离开,我们和她在一起。
——中国地质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生大明
我叫大明,来自非洲贝宁,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一名在读博士生。新冠疫情发生后,我留在了武汉,与来自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等13个国家的23名留学生成立了一支志愿者队——“钢铁侠”。
那时,我们每天和学校老师一起为400多名在校留学生送饭、送菜、送物资,很累,但是我们不怕,因为我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23名留学生组建“钢铁侠”
1月25日,武汉暂时关闭离汉通道的第三天,下午,妈妈哭着给我打电话,让我想办法回国。挂了妈妈的电话,我很矛盾,在回国和留汉间纠结。想回国,是因为我不想让家人牵挂我;想留汉,是因为我在武汉已经生活了6年,武汉就是我的家乡,如果我的家“生病”了,我一个人回去,心里又怎么能开心得起来?
不知到底该如何抉择,我决定到宿舍楼下走走。在那,我看见学院老师在宿舍楼来回穿梭,为我们安置生活物资、协调水电缴费各种琐碎事。
那个时候,我突然不再犹豫了。我想,老师们都不怕,我为什么要怕这个病毒;老师们能抛下团圆的春节陪着我们留学生,我又有什么理由离开呢?所以我决定和老师们一起保护我们共同的家。
我尝试联系了巴基斯坦、也门、塔吉克斯坦、卢旺达、坦桑尼亚、尼日利亚等13个国家的23名留学生,告诉他们我想组一支志愿队,没想到大家都同意了,学院老师也很支持我们这一想法,并给志愿队起名叫“钢铁侠”,意思是勇敢、不退缩的战士。
“三声”的敲门约定
1月26日,是我们作为“钢铁侠”工作的第一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老师把募捐来的蔬菜包括土豆、洋葱、西红柿和米面按照人数打包。
仔细拆分、分类装好,一个上午,我们打包了300多份。当天下午3点,我们一一敲门,每个宿舍敲门3声,同学们过20分钟后再开门取。至于为什么要敲3次门?因为我们为了避免直接接触,早约定好这一送菜方式。
下午6点左右,分发完所有物资时,我和其他志愿者累得气喘吁吁,但我们觉得这一天过得特别有意义。晚上,我还给妈妈打了电话,给她发了我们在学校的视频,告诉她不用担心,我在学校一切都好。
2月10日,留学生公寓实行封闭式管理,学校开始组织微信接龙订餐。每天,学生们订的物资会被统一送到宿舍楼,再由我们“钢铁侠”志愿者做好消毒后分发到每个学生宿舍门口。那时,因为志愿工作的增加,我们每晚9点在微信群开会,总结当天工作,布置第二天的工作。我们还给自己取了口号“不抱怨 不放弃”。
2月17日,我们收到了荆门谭店村捐赠的8000斤“爱心蔬菜”,搬运、打包、分发,我们23位志愿者和3位老师花了4个小时将这批爱心蔬菜送到学生们的手中。
3月,CGTN央视英语频道采访了我们志愿队,记者问我:“做志愿者时,最让你感动的事情是什么?”其实,对于我来说,没有“最感动的事”,因为我每天都很感动,无论是同学在微信群里的一句谢谢,或是路过老师对我们竖起的一个大拇指,这些让我觉得再怎么辛苦都值得。
向世界传递“中国经验”
上网课、当志愿者……每天的我,一边忙碌着,一边期待武汉早日迎来春天。4月8日,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控时,我觉得我盼望好久的春天突然到了,一切变得可爱、美好起来。
我把我所有经历的事告诉了我的家人,4月底,我们国际教育学院孟加拉国和蒙古国近20位志愿者,用了不到10天的时间,翻译了两本手册《方舱医院建设运营手册》《新冠应急医院建设运营手册》,将中国抗疫经验告诉全世界。
这些经历让我想到了在学习汉语中看过的一句话:“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以前我不大明白这句话,通过这次疫情,我懂得了这句话的意义。只要大家共同面对困难,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国庆假期,我去了古琴台、知音号,把充满活力的武汉拍下来,分享给远在贝宁的妈妈,告诉她:“我的身后就是长江,我在知音号上,这里美不美?”
看着武汉一天天越来越好,我们志愿者都很开心。我用才学会的书法,写了一个“福”,祝福中国,祝福武汉! 作者:大明(中国地质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