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要完成“挖土之旅”,需要在发射前反复地模拟月球钻探真实场景进行实验,制定钻探方案,这其中,还原月球的土壤和岩石环境至关重要。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教授肖龙就和他的团队一起,一直致力于研究出成分、颗粒形态等都与月球相似的土壤与岩石,十多年间,他们为“嫦娥”系列任务提供了100多吨的模拟土壤。
昨天下午两点多,肖龙刚刚从文昌发射基地回到武汉。今天,记者在学校见到他时,他刚刚结束授课。从发射台奔波到讲台,尽管旅途匆忙疲惫,可回忆起昨天凌晨在现场见证嫦娥五号成功发射的场景,他还是难掩激动之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科学研究所教授肖龙:“我见证了嫦娥三号、四号的发射,昨天是第三次,依然心潮非常澎湃。当时我是含着热泪看完的,非常感慨于我们国家的探月工程一步一步踏实地迈进。”
早在2011年,肖龙和他的团队就开始着手为嫦娥五号研究可供实验的月球土壤样本。由于缺乏真实样本数据,他们只能用有限的陨石和遥感数据反复地进行分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配比。研发出的月壤样本超过100吨,种类达60多种。经过最终筛选,其中的十多种被最终确认为试验用月球土壤。在肖龙的实验室里,堆满了各种星球仪、登月器模型和陨石等,像个小型的太空博物馆,他告诉我们说,这是属于他们太空研究者的浪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科学研究所教授肖龙:“其实这个我们摆下的只是很小一点点,做实验用的,多的时候我们整个实验室都是满的,摆不下的。非常辛苦,但是也很有幸福感。”
肖龙的实验室不仅仅在学院,由于试验需要用到大量的岩石、土壤等原材料,他甚至把自家的车库都改为了临时仓库,每天往返车库和实验室,成了常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科学研究所教授肖龙:“作为科研人员,有机会参加到这样一个国家的重大科研专项中来,是很光荣的一件事情。”
在结束我们的采访后,肖龙又赶着和专家们一起连线,再次确认钻探方案。一天后,他将再次启程前往文昌,在嫦娥五号正式着陆月球开始取样之后,他将和钻取子系统的专家们一起在前方应急处理钻探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科学研究所教授肖龙:“嫦娥五号的样本回来以后,由中国人自己采集的月球样本作为研究,不再受限于其他一些国家的制约。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这是行星科学发展的一个机会,也是中国贡献世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当下,肖龙和他的团队已经着手于火星土壤和岩石的研究,他们希望为中国的火星探索贡献自己的力量。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向昊 徐天睿 责任编辑 马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