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更多大长腿、深黑色成主流、拥有小心脏……

[中国科学报]气候变暖将迫使动物集体“整形”

发表时间:2020-07-10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中国科学报 2020-07-10点击:

  本报讯(记者温才妃 通讯员徐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田力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麦克·本顿合作,对部分生物类群会怎样适应未来温室气候变化作出精准预测,提醒公众要对无法产生这些相关适应的类群或物种有更多的关注与保护。相关研究近日刊登于《当代生物学》。


  研究系统介绍了从达尔文时代到上世纪晚期 7 个以发现者命名的生物法则,这些法则归纳了生物生态 / 分布与地理气候分区间的重要关联。其中,葛洛格法则发现湿热地区的动物毛发颜色比干冷地区更深;伯格曼法则指出高纬度地区的生物体形要比低纬度地区的大;艾伦法则发现热带生物的附肢比例更长; 乔丹法则发现鱼类的脊椎数量在热带地区要比在寒带地区少;黑森法则发现热带地区的哺乳动物心脏比例更小;索隆法则发现海洋底栖生物的繁殖策略会随着纬度发生变化;拉伯波特法则发现低纬度地区生物的分布纬度范围更窄。


  虽然这些法则发表后一直争议不断,但是近二十年的大数据分析和控制实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法则对特定的生物类群而言确实是存在的。因此,科学家们可以利用这些生物生态 / 分布与气候地理之间的特定关联,对未来升温时的生物变化情况进行预测, 而且已经对一些从统计或实验得来的变化速率进行了定量—半定量估计。


  田力对未来气温继续上升作出了以下 7 条具体的预测: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四肢比例会更长,出现更多的“大长腿”;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体形会变小,很多都变成“小不点”;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体色会加深,“深黑色”将成为主流;哺乳动物的心脏和肺的比例会变小,拥有“小心脏”;鱼类的脊椎数量会变少,出现大量的“短短鱼”;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物种分布范围可能会变小,生物多样性峰区会向两极漂移;鱼类、昆虫和海洋无脊椎动物会产更多更小的卵,会有更多的海洋底栖生物靠产生浮游幼虫来进行繁衍,“让幼儿游起来”成为底栖生物繁殖的必备选择。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平均温度上升超过 1℃。国际气候组织预测,到 2100 年可能会继续上升 1~5℃。近现代的多种地表灾难,包括洪水、干旱、飓风、空气污染和瘟疫频发,物种多样性降低,众多物种濒临灭绝,都被认为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联。


  该研究为部分生物类群怎样适应未来温室气候变化作出了精准预测,并给出了可能的变化速率和幅度,除了警示人们对这些变化有所准备,更提醒人们对无法产生相关适应的类群或物种投入更多的关注与保护。


  田力和麦克·本顿特别强调,上述法则和预测中,伯格曼法则、葛洛格法则和艾伦法 则是确定适用于人类的,黑森法则和拉伯波特法则可能也适用于人类,因此,人们需要对 未来人类自身可能产生的变化更为警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ub.2020.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