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在长江中游为空气做“体检”

[中国科技网]地大师生参与首次长江流域中游地区大气环境综合观测实验

发表时间:2019-01-24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中国科技网 2019-01-24点击:

  科技日报讯(记者谢宏 通讯员孔少飞 陈华文)近日,首次在长江流域中游地区开展大气环境综合观测实验,开展大气边界层污染物与气象要素垂直结构的同步强化观测;同时在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也同步进行了武汉市大气重污染过程大气成分的实时演化观测。

  记者了解到,在湖北襄阳、荆州、咸宁三个观测场地,搭载有气象传感器、黑碳仪、大气污染物浓度监测仪、颗粒物计数器等观测仪器的系留汽艇和无人机探测系统,历时20多天、每天8次进行同步加密探测,结合大气边界层及气象要素地基探测、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地面观测和地-气水汽和能量交换观测,获得冬季重霾污染过程丰富的大气污染物和气象要素垂直结构等观测数据。

  据介绍,为了探索长江中游地区雾霾成因,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大气科学系“源排放与区域大气环境”团队的师生们,参加了由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和长江大学农学院等联合组织的长江中游重霾区大气污染外场综合观测试验。

  该实验可以探测大气边界层1500米高度内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黑碳质量浓度和不同粒径气溶胶数浓度廓线,以及风速、风向,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垂直廓线。

  此次长江中游边界层大气污染物与气象要素观测试验,旨在寻找我国内陆湿润地区大气重污染触发、维持及消散的热力、动力促发因子,并量化大气边界层结构对本地大气污染物积累、重污染形成的贡献;以揭示两湖盆地类似的“次盆地”地形与湖泊、水网特殊湿润地区水热过程及两湖盆地重污染形成的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的“汇聚”效应及其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

  该外场观测试验是“源排放与区域大气环境”团队承担的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长江中游‘次盆地’大气气溶胶年际异常‘凸增’及重污染过程气象影响机理研究”、湖北省科技厅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武汉城市圈大气灰霾污染物立体监测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