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中国矿业报]讲好地大故事 书写奋进之笔

——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对外宣传工作侧记

发表时间:2018-01-15作者:陈华文网站编辑:路明来源:中国矿业报 2018-01-13点击:

  对外宣传,在一个单位或者部门中,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展示事业发展成就、树立单位部门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围绕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在“双一流”建设的引领下,学校广泛联络社会媒体资源,在大报、大台、大网,大力开展对外宣传,努力讲好地大故事、唱响地大之声。

  讲好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地大故事

  学校全面落实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构建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对外宣传中,通过报道典型人物、典型集体、典型事迹等,在外媒讲述有特色的地大故事。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多新亮点、新举措,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辅相成,学科建设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体育部罗新建老师与同事们一起研发了跑步APP,采用趣味打卡模式引导学生跑步锻炼,跑步情况将计入期末考核成绩。学生记者采写的新闻消息在网络媒体报道后,多家媒体对此展开评论,纷纷点赞学校人才培养中的新举措。

  该校地学院一位酷爱捡石头的大学生王奉宇,他不仅在国际期刊发表专业论文,还获得湖北省挑战杯大赛特等奖,可谓实现了从业余到专业的“转身”。校党委宣传部老师采写的人物通讯报道在湖北媒体报道后,9月29日,《人民日报》官方微信以《大四学生爱捡石头 竟填补了一项世界空白》为题,对王奉宇的事迹进行了推送,点击量超过10万+,点赞数近万。

  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学校还重视教职工师德师风宣传教育。对爱岗敬业的教师,加大外宣力度。曹淑云教授是构造地质学界的后起之秀,获得第十六届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她不仅科研做得有声有色,同时也是学生尊敬的老师,人物通讯《寻找构造之“美”》11月8日在地矿行业报刊发表。海洋学院年轻教师雷超,3~4月搭载“决心号”科考船在南海进行科考。3月30日,新华社新闻通稿《在大海上挥洒青春》中,对以他为代表的科考人员进行了宣传。为使学校大学生认识海洋科考的重大意义,雷超通过网络直播了海洋科考生活,武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讲好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地大故事

  2017年,学校科学研究亮点频出。谢树成教授团队完成的“显生宙最大生物灭绝及其后生物复苏的过程与环境致因”项目,荣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也是地层古生物学科团队,自2001年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第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学校对外宣传中,并未直奔主题发布获奖新闻,而是从公众对远古生命灭绝事件的好奇心入手。《地大科研团队揭秘:火山活动是主因》为题的报道,在湖北媒体报道后,多家网站进行转载。

  对外宣传中,着力讲好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故事。如严春杰教授团队,为了解决稀土提取过程中资源流失导的环境污染问题,近几年开展科技攻关,获得国土资源部肯定。新闻报道《地大(武汉)破解稀土冶炼技术难题》,在《中国矿业报》发表后,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多个企业纷纷与严春杰教授联系,洽谈科技合作事宜。

  一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战略,“地学长江计划”的实施,是一个鲜明的例证。11月26日,“地学长江计划”正式启动。对此,宣传部在校党委的部署下,大力开展外宣工作。当日下午,央视新闻频道以《“地学长江计划”助力长江大保护》为题,进行新闻播报,《中国矿业报》等国内有影响力的媒体,进行大篇幅乃至整版报道。

  学校积极发挥科教优势,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以“汇地质大资源,创生态大武汉”为主题的第七批百万校友资智回汉·中国地质大学专场签约于11月18日举办,现场签约1668.7亿元。为了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学校积极谋划对外宣传工作。就在签约当天,新华网、荆楚网、长江网、长江云、九派新闻、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等等各路网络新媒体和电视媒体,率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报道。11月19日,湖北各大媒体,在头版醒目位置,大篇幅进行报道,多家网媒进行转载。在签约仪式上,校长王焰新围绕“武汉·中国宝谷”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引起广泛共鸣。《中国矿业报》发表了王焰新校长的讲话《“武汉·中国宝谷”规划与建设的构想》,充分展示了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讲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地大故事

  学校在65年的发展历程中,围绕学科专业,孕育出了特色的大学文化。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办学的职能之一。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倡导“读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唱出来、演出来、建起来、传开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对外宣传中,彰显师生在“双一流”建设引领下奋进有为的精神风貌。

  登山体育文化,凸显地大人勇攀高峰的精神。2016年12月14日、25日,学校登山科考队成功登顶南极洲最高峰文森峰、徒步抵达南极点。由此,学校圆满完成“7+2”登山科考计划,书写了中国高校体育文化的传奇。2017年1月7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播出了《中国登山队登顶南极最高峰》的视频新闻报道;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以《有一种传奇,叫地大登山队》为题进行播报。随后,多家社会媒体纷纷报道,“地大登山队”也一时成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代名词。

  为了把特色体育文化唱得响、传得开,学校师生以登山队勇攀高峰的事迹为蓝本,通过艺术加工,创作情景剧《极限海拔》,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和打磨,5月4日在中央电视台“五月的鲜花”文艺汇演中精彩出演。为了弘扬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精神,2017年11月65周年校庆之际,学校举办“7+2”登山科考专题展。10多家媒体进行报道,国家体育总局网站还专门予以转载。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原创话剧《大地之光》是学校另一文化品牌。近年来,该剧在全国上演30余场,每次演出都感动了无数人。5月,《大地之光》在山城重庆巡演,学校以此为契机,紧锣密鼓地开展对外宣传。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科学网等媒体,第一时间进行报道,扩大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力。

  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必然是崇尚阅读的大学。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营造书香阅读氛围。为了将校园文化和校训精神的两者关系说清楚、讲明白,学校从理论与实践的维度,推出长篇通讯《擦亮艰苦奋斗的精神名片》,行业媒体进行大篇幅新闻宣传。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中国发展步入新征程,高等教育在内涵发展之路上乘胜前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内聚地大力量、外塑地大形象,书写新时代地矿院校的奋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