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真正的和纯粹的科学精神

发表时间:2016-05-12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在经受长达数年的病痛折磨后,高山院士于5月3日5时55分逝世,终年54岁。我为失去一位相识相知与合作研究近30年的忘年交朋友而感到万分悲痛,近日,当我梳理与他的科研合作经历时,常常被他的科学精神所感动。我想,高山院士崇高的科学精神和潜心学问的高贵品质应当广为宣传,使他的精神得以传承。

  高山院士具有艰苦奋斗的科学精神。高山在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积极参与导师张本仁教授负责的地质矿产部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秦巴地区区域地球化学研究”,这是他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他爬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在研究区的900多个采样点,采集10000多个地球化学分析样品,为该项目的圆满完成立下了汗马功劳。1989年他博士毕业即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990年我随他和徐启东教授,由西北大学周鼎武教授带路在河南鲁山一带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和采集样品,亲眼目睹了他在野外工作的认真态度和吃苦精神。他的博士论文涉及的大规模样品采集是靠他的地质锤子一个个敲下来的。这些看似“枯燥无味”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样品采集工作,在他那儿却变得那样崇高和有激情。同时,这种艰苦野外地质工作过程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在他身上体现了一个地学大家风范。最近,校友温家宝的《温家宝地质笔记》正式出版,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国家总理还是科学家,艰苦奋斗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异曲同工之处。我亲身感受到一些功勋卓著的地质科学家的辛劳,他们有的人手掌比较粗糙,那是长期野外采集岩石样品和室内加工样品辛劳的见证。
   
  高山院士具有国际化的科研风范。高山在大学本科期间非常重视英语学习,本科毕业就可以顺利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资料和用英语口语进行学术交流,1987年他就担任来校访问的欧美教授报告的英文口语翻译。这表明,他从踏入科学殿堂之初就注重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据我所知,他在博士研究生期间已经能够独立撰写英文学术论文,并提交国际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这充分反映出他学术的前瞻性和国际化,这是他在同辈学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高山院士具有谦虚谨慎的治学精神。高山清楚地知道,地球化学数据与我研究方向岩石物性数据有一个共同特点:两者与真相之间只满足统计规律,因此,必须要有足够的样品分析数据才能支撑可靠的“地质真相”。他提出的并广泛得到国际同行认可的“中国东部地壳化学分层结构”成果,就是基于上万个地球化学分析数据研究为基础,是他们集体辛勤汗水的结晶。另外,他的严谨治学态度也体现在学术成果水平的自我客观表述方面。他不主张对自己成果轻易提第一和首次。我清楚记得我们两曾经合作发表一篇论文的情况。这篇论文我是第一作者,我撰写的初稿前言中有关于“这是首次……”表述,我们讨论时他说:“刘老师,我建议删除这句话,论文成果是否‘首次'还是在论文发表后,由国际同行去评价,那样最为客观公正”。我当即接受了他的建议,在我以后的学术论文,包括我学生的论文中再也没有出现类似首次和第一这样的表述。

  高山院士具有安心学问的高贵品质。在几十年的大学教育与科学生涯中,他始终坚守科研一线,潜心学问,他没有担任过任何实质性的行政职务,真可谓“无官一身轻”,这让他全身心地扑在科学研究和培养学生工作上,这种品质在当下我国学术界尤其弥足珍贵。
   
  高山院士是老师的好学生、学生的好老师。在张本仁院士70寿辰纪念会上,高山深情回忆张先生对他的精心培养。在他们师生身上,很好地诠释了名师出高徒的箴言。高山还以认真负责态度指导自己的学生做一流的科学研究,他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世界名家合作研究,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在他的学生中,已经产生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基金和国家万人计划拔尖人才等,他可谓是一位培养多元化优秀人才的优秀老师。

  高山院士一路走好,愿您在天堂继续快乐地做自己愉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