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关于下达2016年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共有25个省份的175所高校,撤销576个学位点,同时有178所高校增列了366个学位点。这是2014年初《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实施以来,高校学位点调整涉及范围最广、调整数量最多的一次,标志着高校学位授权点评估和调整步入常态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发展更高质量和更加公平的教育。在前几年专业学位已经实施动态调整的情况下,将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也纳入到调整之列,显示教育主管部门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已经动了真格。事实上,此前教育部在学位授权点的评估中,对不合格专业频发“红牌”乃至点名撤销,已在暗示高等教育学位点“终身制”的坚冰即将被打破。这些新迹象,值得高校及教师重视。 学位授权点的撤销,主要有两类原因。一方面是高校主动“挤水分”,过去学位点设置相对比较宽松,一些学校过度饥渴地追捧新专业,回头来看却发现不成熟、办不好,于是主动放弃;另一方面则是社会需求变化使然,尤其是就业市场的压力,将一些曾经的热门专业打入了冷宫。比如,此次被撤销最多的学位点,就是曾被视为“香饽饽”的软件工程。对高校而言,“主动放弃”比“被迫撤销”,无疑是更负责任的做法。 衡量一个学位点是否合格,最根本的标准是培养了多少高质量的人才。而师资队伍、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只构成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并不能直接等同为人才培养的水平。因此,学位点的日常建设和评估中,除了目标定位、研究方向、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资源配置、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考察外,更要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实况追踪。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校学生对学位点的意见,以及毕业生从业的经历与体会,是对学位点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检验。 打破学位授权点“终身制”,对规范高校办学、释放高校活力,让高校在合格基础上办出高质量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学位点的动态调整对一些高校来说是一种“痛”。但长痛不如短痛。学位点的动态调整压力,也能让一些高校更加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根本目标。高校根据自身定位、特色,优化学科布局,发展有竞争力的学科门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才是对学生乃至整个社会负责的体现。 撤并学位授权点需要建立重质量、优胜劣汰的良性运行机制。在我校刚刚发布的《“十三五”事业改革与发展总体规划》中,共提及了48次“人才培养”、53次“质量”,这体现出我校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规划》提出,要开展学位点自我评估,推动开展学位点质量诊断和预警,建立以培养质量和社会需要为基础的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建立重质量、优胜劣汰的良性运行机制,保证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无论是从国家需求还是学校发展的角度看,这一目标都应该得到落实。(艺术与传媒学院 刘义昆)
上一篇: 我校召开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动员布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