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改革开放40年 奋进新时代】校医院:杏林春风沐桃李

发表时间:2018-12-10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地大之声通讯员雷晓庆 何晓玲 马彦周)从狭小的医疗服务空间,到宽敞明亮的医院大楼;从相对单一的服务科室,到门类齐全的全科诊室;从传统治疗服务到数字化医疗技术支持;从服务地大师生,到服务师生和周边居民;从治疗疾病服务健康到提升师生健康素养,改革开放40年来,校医院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实现了质和量的跨越发展,为学校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健康保障。

  医疗设施条件显著改善

  1975年学校开始筹建医院,1979年医院楼房竣工,面积为2000平方米。当时医疗检查设施匮乏,医生诊断病情主要靠望、触、扣、听,最普遍的检查器械是听诊器,最先进的设备也只有普通的显微镜和还需加热才能显影、定影的X光机。


80年代的校医院


现在的校医院

  1982年校医院正式成立。2003年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开始建设医院新楼,2005年完成整体搬迁,建筑面积达4800平方米。现拥有31间病房,62张病床。 先后配置了电子胃镜、24小时全程心电图仪和血压监测仪,原装进口高端全身彩超、数字化X光摄像机(DR)、超声波骨密度仪等60余台诊疗仪器设备。2016年以来,学校先后投入200余万元支持医院信息化建设,现已实现自助挂号、处方管理、一卡通支付、信息查询等基本功能,现代HIS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影像管理系统、检验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正陆续投入使用,为师生医疗服务提供设施保障,不断满足广大师生就医需求。

  专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上世纪80年代,学校医务室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口腔科、放射科、保健科六个业务科室,承担着全校5000多名师生的医疗保障任务。

  2004年国家启动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学校加快了医院建设步伐。2005年中国地质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挂牌,面向社区居民开展预防保健、疾病诊疗和慢性病管理服务。同年11月,经武汉市卫生局批准设立公共卫生科,疾病预防工作驶入规范化发展轨道。2014年医院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实施家庭医生服务政策,组建13个家庭医生团队,开展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和高血压、Ⅱ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肺结核患者健康筛查工作,为29740名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定期随访、提供医疗服务。


80年代的校医院为患者诊治


如今原装进口高端全身彩超仪

  经过40年的发展,医院现设有内科、外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妇科、儿科、中医康复科、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以及检验、药剂、公共卫生、护理等13个业务科室,每年定期组织开展本科生、研究生、儿童、女职工、在职教工、离退休职工、65岁以上人员体检,为26000名学生提供医疗保险服务,为35000名师生和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年门诊服务达12万人次,转诊率3.5%,极大节约了学校经费开支。2016年以来,医院开设心理健康诊疗咨询,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目前学校医院已成为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医学研究于一体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综合医院。

  医护队伍素质显著提升

  人才是发展之本。为全校师生提供健康服务,必须有高水平的医护人员。七十年代,医护队伍由本科、大专、中专毕业生和短期培训进修生组成,医护人员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差异较大。


医护队伍参加医疗岗位技能竞赛

  经过40年的发展,医院积极实行“请进来”和“走出去”的人才发展策略,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医疗技术水平。近五年来,引进14名具有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先后邀请20多位专家教授来院讲授疑难病症诊治;组织医护人员300余人次参加上级医疗卫生部门举办的学习培训;安排15名业务骨干到三级甲等医院进行3-12个月不等的进修学习;举办“健康讲堂”业务学习30余场;组织、参加医疗卫生系统岗位练兵6次,有12人参加武汉市医疗岗位技能竞赛,2人获洪山区竞赛一等奖,9人获洪山区竞赛二三等奖,学校医院4次荣获团体竞赛优秀奖。

  目前,医院医护人员以本科、研究生学历为主,有副高以上职称医务人员17人。其中,主任医师7人,副主任医师等8人,研究员、副研究员各1人。有主治医师等中级职称15人,医师等初级职称29人,形成技术职称结构合理的业务骨干队伍。近五年来,医护人员承担校级以上研究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实现医疗实践与研究相结合,有力促进医护队伍素质能力稳步提升。

  卫生健康教育更加坚实

  朱大夫1991年大学毕业来到医院工作。据她回忆,1992年全国多个地区爆发甲型肝炎。当时由于传染性疾病宣传教育不足和个人疏于防范等原因,有多名大学生被传染而住院治疗。看到这样的场景,医生们很痛心,深刻意识到卫生健康知识、疾病预防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广大师生疾病防范意识和能力。


校医院实施健康教育宣传工程

  2010年,学校实施健康教育宣传工程,医院在本科生中开设《大学生健康知识》《常见病的预防与院前急救》健康教育选修课程。2012年以来,医院每年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到校进行专题宣讲,普及卫生健康教育知识。不仅如此,医院还深入幼儿园和中小学开展疾病预防、健康教育活动。特别是针对近年手足口病易发,禽流感、诺如病毒流行及时采取预警措施,并定期开展疫苗接种、健康检查,深入幼儿园、中小学普及卫生健康知识,保护少年儿童健康发展。医院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支持大学生红十字会以环境日、无烟日、爱牙日等健康日为契机,开展“结核病、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病”等疾病防治宣传,做好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并通过新媒体推送扩大健康教育范围。据不完全统计,受益师生达10万人。

  开放办医意识更加坚定

  学校医院办在学校,其指导单位是上级各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医院坚持学校自身优势和医疗卫生管理部门技术指导相结合,进一步开阔思路,使医院在提升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释放强劲的发展动力,更好服务师生。

  一是主动争取医疗卫生管理部门业务支持,为学校卫生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016年来,医院积极参加市区卫生系统评议、专项业务检查,每年为学校争得近50万经费支持。二是与武汉市医疗卫生管理部门、三级甲等医院加强医疗技术协作,共享医疗技术、信息资源。2017年,医院与武汉市卫生专网实现互联互通。2018年与中南医院等三级甲等医院建立医疗联合体,促进就医诊疗便利化、治疗方案最佳化、工作效率最高化,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质量,彰显了学校办医的优势和效果。三是加强与兄弟高校联系,共同探索高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之路。2016年以来,我校与省内外20所高校医院建立联系,就高校疾病流行、师生健康进行广泛交流,如教师长期学习工作、科研实践导致的亚健康问题,青年学生婚恋情感导致的卫生健康问题,师生医疗紧急救护开展问题,离退休老教师康复治疗问题等等。以开放的思维学习兄弟高校的先进经验,做到医疗信息共享,医疗资源共通,极大激发了医院发展活力。

  卫生健康事业与学校发展同步同向同心

  回顾学校医院40年发展,是进一步弘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精神,是团结一致、干事创业、不断创新、奋勇前行的奋斗历程。

  学校始终坚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与时代发展同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学校把国家健康政策融入学校发展大局、健康服务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健康福祉惠及全体师生,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特别是师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健康新问题,如体质、心理等,以新思想应对新挑战,主动回应师生健康关切,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新发展。

  坚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与学校发展同步。40年来,学校坚持在改善办学条件中改善医疗条件,特别是加快医疗专业化、信息化和便利化发展进程,不断提高医疗服务保障能力,使医疗服务符合学校办学发展需要,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科研实际需求。

  坚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与学校中心工作同向。学校中心工作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卫生工作聚焦服务师生身心健康,聚焦服务学生成才成长,主动介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师生学习生活、科研实践提供健康指导,为师生全心投入学习、工作、科研提供服务保障,当好师生的健康卫士,有效服务了学校中心工作。

  坚持全体医护人员思想认识与学校师生同心。40年来,学校医护人员坚决响应学校党委的号召,哪里需要医疗服务就到哪里,在抗洪抢险、防治“非典”、野外实习、极地科考和重大活动中,全体医护人员舍小家顾大家,冲锋在前,恪尽职守,交出了一张张满意的答卷。

  在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的新形势下,站在新的起点,学校医院全体职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一切为了师生健康”工作理念,认真贯彻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健康地大”工作布署,急师生所急,想师生所想,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医德医风建设,努力提高医疗水平、服务质量,办师生满意、与学校办学目标相一致的大学医院,为“健康中国”“幸福地大”和学校“双一流”建设做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