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生,从记住学生的名字开始。”彭林是外国语学院的一名讲师,从教以来,她主要承担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她尝试从“记名字”这个细节来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她认为,记住学生的名字,是开启他们心灵的钥匙。记得越快,那扇门也会开启得越早。
“领导的信任激励、前辈的有力引领、同事的帮助和学生的认可,是我连续三年获得教学评价排名前10%的的原因”,彭林表示,这将激励她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努力。
人总是在你关注他的时候开始关注你,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彭林尝试从“记名字”这个细节来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大学英语是大班教学的公共基础课,每个班学生众多,一般来自不同院系、班级。从拿到新生名单,查询姓名中生僻字的正确读音;到进入课堂,通过分组初识学生,努力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当能叫出学生的名字时,她发现对学生倾注的感情也不一样了,反过来,学生对老师所上课程的兴趣也将大大提升。
大课教学中,学生夹杂在众人之中有一种“隐逸感”,玩手机、做其他作业等现象比小班课更为突出。面对这些问题,针对语言学习的特点,彭林试着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手机完成部分训练任务,鼓励学生上课用手机、耳机等。听力课上让学生做影子跟读练习,要求学生把跟读的音频文件发到英语学习群里;学生做句子的口译练习时,把翻译的内容发到群里抢答;口语课上让学生通过手机录音完成复述和话题陈述等练习,教师、学生互听互评音频文件,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手机辅助学习。
在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教师尚未了解的知识。彭林运用对分课堂模式,把课程内容的重难点聚焦,课后学生通过完成学习日志上的任务进行内化吸收,总结出积累到的新知识,反思并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一周后回到课堂,小组成员分享、讨论、并自主解决学习日志中提出的疑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乐于表达。当小组内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再汇总到老师这里。通过对分课堂模式,努力把知识讲授转变成把学习知识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在探究中学习,在参与中发展。在课堂上,时常为学生迸发的思辨火花感到欣喜。其中一名学生获得2016年全国大学英语竞赛特等奖。
彭林以参与科研的方式促进教学。近几年,彭林主持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一项。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她深感自己专业素养和科研水平还有待加强,今后继续努力,多向同事们学习,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 香港教育局师生交流团来我校访问
下一篇: 统战部举办2018年党外人士专题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