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之声记者庞伟红 陈华文 摄影刘源)日前,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全国各地十名大学生光荣入选。其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专业大四学生王奉宇赫然在列。他的身上,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又是何种原因,能获此殊荣?就在他当选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前夕,在该校毕业典礼上,作为毕业生代表的王奉宇发言所讲的那样:“和很多同学不一样,我的大学四年,是玩石头的四年。石头把故事藏进身体,破解了他们,我们就能拥有重返远古的时光机。”
在该校师生眼里,王奉宇是不折不扣的石头迷:寝室里几百公斤的石头标本,是他大学4年时间里出野外“捡回来的”。基于6个省份、30多条剖面调研、1000多个日夜的研究,他发现了早三叠世腕足动物的新物种,并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填补了生物大灭绝后腕足动物的演化空白,也对腕足动物迟缓复苏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将腕足动物的复苏时间提前了约300万年。
从小与石头结缘
王奉宇出生在青海,自家屋后有一个河滩,他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去河滩“捡石头”,石英、花岗岩,只要是颜色鲜艳、形状怪异的,他都拿回家收藏。虽然当时他并不知道世界上有地质学这个学问,可幼小的心灵,悄然萌发了对石头的兴趣。
王奉宇在11岁的那一年,家属院里从江苏太湖拉回来一块太湖石做装饰,喜欢石头的王奉宇像遇见了宝贝,时常在太湖石边津津有味地观赏。一日,他无意中发现太湖石上有一类似于海葵的生物,几乎和石头一样坚硬,他去图书馆翻阅了不少资料后发现,这是一块珊瑚化石。他首次破解石头之谜后便不可救药地爱上了石头。
除了喜欢石头,王奉宇小时候还喜欢画画。而画的对象,也是石头,各种形状、各种色泽的石头,在他笔下活灵活现。“就是喜欢,没有理由,也许我和石头有缘”,王奉宇也说不出迷上石头的原因。
对于王奉宇这个特殊的爱好,家里没有一个人反对。“每次我去河边捡石头,家人都陪着我去,为了让我捡到更多不同的石头,还经常带着我短期旅游”,正是家里提供这种宽松的环境,让他坚定了探究石头奥秘的决心。
王奉宇做梦都想采集一块古生物化石,可惜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作为指导,一直未能如愿。2014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事情发生了转机。他无意间看到了地质学专业,岩石学、古生物、沉积学……他兴奋极了,这正是自己想要学习的!于是,他毅然报考了千里之外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专业。
发现腕足新物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地学研究的摇篮,这里名师云集,同时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大一上学期,王奉宇参加了学生社团组织——地球科学俱乐部。十一长假期间,他和几个同学去茅店山游玩,采集到人生中第一块化石——三叶虫化石。随后,他一发不可收拾,陆陆续续采集到海百合、双壳、腕足、角石等十多种化石。化石,见证着远古生命的足迹,地球生命起源和演化的秘密,都隐藏在化石里。当时,王奉宇刚上大学不久,地球古生物学的知识储备不足,这些化石的学名,他并不清楚。越是不清楚,他越要探个究竟。
为了搞清楚这些化石是什么,王奉宇在大一下学期,依托学校的本科生导师制,选择了从事古生物研究的宋海军作为导师,并选定了腕足动物作为研究方向,正式踏上地球古生物学的研究之旅。伴随着严格的专业学习训练,慢慢地,他找到专业的感觉。他和同学们一起赴野外实习,采集的石头标本永远是最全面的,每一块石头的名称、种类、组成、结构,他如数家珍。
在跟随导师学习的过程中,王奉宇学会了专业拍照、修理化石、查找文献、规划野外路线、进行野簿记录等,他以超乎常人的热情,投入到文献整理、野外工作和化石鉴定中去。每逢节假休息日,宿舍的同学们邀他去逛街、看电影,他笑着婉拒。在室友的印象中,王奉宇要么是在埋头看化石标本,要么是在阅读文献。室友们戏称石头就是他的“恋人”。
为了找到更多具有研究价值的化石,王奉宇四处探寻,几年间足迹遍及湖北、贵州、广西、西藏等地,几十本的野外记录,上万公里的野外考察,所有假期都在野外,即使风餐露宿,他也乐在其中。
上天总是眷恋勤奋之人。2016年的五一小长假,他在去湖北利川踏勘途中,发现了早三叠世的腕足动物化石,三个种类共306个标本!这个数量,在全世界都为之少见。要知道,该时期全球仅发现了6个腕足动物种,并且化石数量十分稀少,在俄罗斯滨海省发现的一个腕足动物种,也才5个标本。面对这样的发现,王奉宇内心沸腾了,他在山林中兴奋得仰天大叫,山谷中徐徐凉风吹过,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萦绕在全身。
填补古生物研究空白区
回到学校后,为了鉴定所发现的腕足动物化石的种属,在宋海军老师的指导下,王奉宇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化石处理、拍照、磨制恢复内部构造等工作中。他所有课余时间,都呆在学校地质博物馆里研究化石。累了,他趴在桌子上打个盹;饿了,他啃几口携带的面包。就这样,王奉宇对所发现的306枚腕足动物外部轮廓、外部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深入、系统的研究,获得了腕足动物从幼体至成体外部形态的成长规律。豌豆大的腕足化石,他0.01mm、0.01mm的切片,通过2000多个切面的精心磨制和微观观察,成功复原了所发现腕足动物化石的内部构造。
为了厘清这一发现的学术意义,王奉宇先后阅读了国内外数百篇的文献和专著。他将这些论文和专著中所描述的腕足动物化石一一提取出来,以国际上公认的分类体系为基础,仔细甄别,去伪留真,共整理出了207个属416个种,并建立了自己的三叠纪腕足动物数据库。在这个化石数据库的基础上,他研究发现三个腕足种类中,有两个种类是前人研究过的,而剩下的种类是一个全新物种,他将其命名为“利川诺贝尔”,这一发现,填补了大灭绝后早期腕足动物演化的空白,对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的腕足动物迟缓复苏的观点提出质疑,将腕足动物的复苏时间提前了约300万年。
大三上学期,王奉宇将这一科学发现,撰写成论文《早三叠世华南地区腕足动物群的新发现:对大灭绝后生物复苏的启示》,发表在国际期刊《Papers in Palaeontology》上,受到国际知名古生物专家Maurizio Gaetani 的肯定。虽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里才俊辈出,可是他是近十年来唯一以本科生的身份,在该刊发表论文的学生。
王奉宇以这项研究为基础,参加湖北省第11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15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分别获得特等奖、一等奖。沉甸甸的荣誉,是对这个“石头迷”最大的鼓励。
选择地学心如磐石
在普通人看来,石头是冰冷的、不会说话,而在王奉宇眼里,石头是有生命温度的,还会说话。如果说石头还有一种味道,在他看来那必定是甜味。室友崔贵锴说,王奉宇对于石头的迷恋,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每次出野外,他都见到王奉宇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扛回几十公斤重的石头。在寝室里,王奉宇除了睡觉就是研究林林总总的石头,谈起石头来,不仅是滔滔不绝,且容光焕发。
研究地质的道路上,能遇到好老师,那是一生的幸运。王奉宇说,“没有宋海军老师的指导,我肯定不会有现在的成绩。”为了王奉宇在地质研究中加速前进,身为80后的宋海军教授,直接让他参与有关地质研究课题,并且将科学研究中的好方法,毫无保留地教给王奉宇等学生,正因如此,王奉宇在地质研究中,走的是直路,而非弯路。
王奉宇说,宋海军老师非常支持他开展地质研究,没有拍化石的相机,没有修理化石需要的显微镜,缺乏国外昂贵的专业书籍,他都自掏腰包购买,他还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国际会议,为避免学生产生科研懈怠,他定期召开组会,督促学生在地质研究中行稳致远。“很幸运,我遇到了好老师”。
宋海军对王奉宇的印象是:对化石由衷热爱,在野外一旦发现化石,就停住了脚步,他永远走在队伍的最后面,也永远是最晚从山上下来的那个人。宋海军说:“王奉宇同学踏实认真,静得下心来,坐得住冷板凳,用了两年的课余时间,完成了一个研究生3年才能完成的工作。”老师对王奉宇寄予厚望,希望他继续保持对化石的热爱,“除了继续开展地球古生物学研究,希望他开拓创新,为中国地球古生物学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
大学毕业后,王奉宇将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攻读地质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展新的研究。这个暑假,他即将和师生们去野外,一如既往探索地球科学的奥秘。王奉宇对牛顿、开普勒、爱因斯坦、李四光等灿若星河的科学大师仰慕至极,他也知道地质研究必须脚踏实地的重要性。他说:“理想和激情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理想能激起求索的渴望,激情能让人精神抖擞。如果不信,你试试?”毫无疑问,他用自己的实干精神,提升人生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