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煌教授在缅甸采样
(地大之声记者徐燕)资源学院徐思煌教授主要从事石油及天然气地质、油气资源评价相关教学与科学研究,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负责人。从教31年来,多次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奖、校教学成果奖、校教师教学优秀奖、校优秀学务指导教师、校优秀班主任、院教学改革奖等,负责或作为骨干参加国家油气专项子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石油企业协作项目等科研项目3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加编写专著2部,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油气藏特征、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学科。我校石油地质学课程历史积淀厚实,最早由著名石油地质学家潘钟祥先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创建;当前课程影响面广阔,有资源学院、工程学院、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海洋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李四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多个院系学生修学该门课程。
1996年起,徐思煌教授开始主持《石油地质学》课程的建设,他非常注重我校石油地质学科的传承与发展。他首先与教研室同事一起悉心收集整理宝贵的历史教学资源,包括老教师教学卡片、备课手稿、教学档案、历次修订的教学大纲、实习教学标本、图册等等;在厚实的课程历史积淀基础上,不断加强教学立项研究,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手段,修编教材、建立试题库、标本库、模型库,改扩建实验室。经全系教师二十年共同努力,该课程先后被评为“校一类课程”、 湖北省优质课程、湖北省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此外,他还作为骨干参与了教育部第八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地质类专业导论》课的建设,主持我校研究生高水平课程《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进展》的建设等,在校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如今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团队由15名教师构成,整体实力雄厚,课程在国内影响较大。
徐思煌教授带领学生在野外实习
徐思煌教授每年主讲2门本科课程,1—2门研究生、留学生课程,他注重科研与教学相融合,及时将科研成果吸纳为教学素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他成功推导出烃源岩成烃增压定量表达式,并将其写入课程教材;他还重视水溶气非常规资源的研究与教学;在国家“十一五”及“十二五”油气专项研究中,他取得了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地球物理预测方法的成果。在教学中,他不仅讲授烃源岩传统地球化学评价,还补充烃源岩地球物理预测及评价。此外,他还常利用在野外做科研的机会,采集烃源岩、储集层及盖层岩石标本与原油、油田水样品,用于充实教学实验室的标本与样品。
徐思煌教授自己动手历时数年自制了3D可视化的油气藏形成与改造模拟实验台,用于直观演示与模拟油气运移、差异聚集、油气藏形成与改造等动态过程。借助于该实验台,学生不仅可观察到油气运聚过程,理解油气成藏与改造机理,还可以开展模拟实验,从而增强专业兴趣、提高动手能力。该实验台正在申请多项专利。
徐思煌教授认为,教育系统为学生而设,学生从其中获取“复合营养”而成长。他坚持全时育人,真心帮助有需要的学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线上还是线下、熟悉的还是不相识的,总是以自身的正能量来引导、帮助学生。他担任了多轮班主任、学务指导老师,对于低年级同学他常常跟班听课,跟任课教师交流,帮助学生降低挂科率,对于高年级同学他注重专业引导,在考研、留学、就业等问题上与学生交心谈心。在他所带几轮班级里,学生成绩均名列学院同年级前列,班级学风良好,毕业时读研率高。近五年来,他共指导了19名本科生、15名硕士生、2名硕士留学生、执行指导1名博士生毕业,研究生毕业后,均找到了满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