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地大四位“洪山好人”:用实干擦亮爱的名片

发表时间:2018-04-12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地大之声记者庞伟红)在学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坚守岗位默默耕耘,或投入创新创业,造福社会。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人间大爱。

  近日,我校教师王汉鸣、创业学生韩磊、代棋帆、刘子源获“洪山好人”荣誉称号。16年来坚持为老同志竭尽全力办实事的老干处处长王汉鸣,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挑战自我的创业先锋韩磊,倾情非物质文化遗产,帮助聋哑青少年再就业的刘子源,打造创新空间与公益平台,帮助大学生转化创新技术的代棋帆。他们用各自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地大人的时代风采。

  王汉鸣:甘当老同志的“110”

  王汉鸣,1999年10月从部队转业到我校实验室设备处工作至2001年2月。2001年3月至今在学校离退休干部处工作,现任离退休干部处处长。

  2001年,王汉鸣进入学校离退休干部处工作,一干就是16年。这个从部队转业过来的铮铮硬汉,在这16年间,把满腔热情投入到老年事业中,竭尽全力为老同志办实事、做好事,用他的坚持温暖了上千个心灵。有老人住院子女无法及时赶回,他们会说,“没事,我们有王汉鸣”。

  “他是一个最不像干部的干部”,同事于荣萍这样评价王汉鸣。谁家的燃气没了,窗门坏了,厕所堵了,房屋漏水了,王汉鸣都会第一时间上门为老同志们排忧解难,特别是现在,空巢老人比较多,他就像老人们的儿子一样,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在抢救病人、处理丧事工作中,他毫无顾忌地背病人、抬遗体,协助家属安排处理后事。王汉鸣的手机常年24小时都开着,随时等待老同志的需要。2014年1月28日,正值春节前后,学校一名老同志突发疾病离世,医院无法联系上他的家人,凌晨2点电话告知王汉鸣此事,得知该情况后他即刻赶往医院协调处理老人的身后事,一夜未眠,经过多方努力,终于联系到老同志的家属,并在随后几天协助其家属做好后事办理,老同志家属对他感激万分。“老人们的子女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就是他们的子女”,这是王汉鸣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他是一本“活字典”,1600多个老同志的思想、身体、子女各类信息他如数家珍,各种老干政策他烂熟于心。知道学校80多岁的退休职工王惠村独自带着一个智障的外孙女,生活不易,他得空便带上慰问品去看望,嘘寒问暖,闲聊家常,“把温暖送到了心坎上。”王惠村说,学校这个大家庭带给她的温暖,是她还能坚持活下去的理由。

  2017年9月,学校5名老同志先后过世,一直在马不停蹄忙工作的王汉鸣出现全身皮肤过敏现象,放心不下手头工作,他只到中医院门诊去拿了些药便又开始一头扎进工作中。直到11月1日,在同事的强烈要求下,他才去医院进行了详细体检,不想已罹患重病。住院期间,他仍不忘给前去看望他的同事叮嘱和老人家相处的讲话语气等细节问题,告诉同事,“自己受点委屈不要紧,不能让老人受委屈”。

  王汉鸣现在还在和病魔作斗争,他说,等我病好后,我还要继续为党的事业奋斗,为老同志们服务。

  刘子源:倾情非物质文化遗产“叶烙”

  刘子源,现为体育课部户外经济与管理研究生。2014年3月,刘子源创办武汉鸿源思创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致力于公益事业。

  刘子源于2017年获得全国信息技术大赛二等奖,洪山区创业先锋,互联网+省级铜奖,2016年获得第一届大学生创意大赛一等奖,2015年获MPC市场营销大赛一等奖,此前,更是获得多项国家级、华中区、省级等奖项,有着丰富的比赛和实践经验。

  一次机缘巧合,他看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叶烙。对叶烙一见倾心的他,被叶烙的那种美和精致深深吸引,“那一刻我就想:就是它了,我要让叶烙进入大众视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在与叶烙的传承人——张彦多次接触之后,刘子源成为了张彦的传承弟子。这使他对叶烙有了更深的感情与担当。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刘子源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公司,很多人不理解,毕竟用烙笔在叶子、丝绸上作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配色、着色,设计都是非常复杂的过程。

  为了找寻适合作画的叶子,刘子源团队在张彦的指点及带领下,十几人花费一年半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采回成千上万片叶子,进行实验,针对不同种类,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叶片分别进行比较,终于在这众多的叶片当中找到了他们真正需要的叶片。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流过汗,洒过泪,团队成员也有因看不到希望而想要放弃,可作为非遗传人的弟子以及公司领头人的刘子源,没有放弃。他说,无论这个事情多难,我们都要做下去,我们可以让叶烙走入更多老百姓的视野里。

  公司状态好一些之后,刘子源开始思考,一个公司最大的价值在于什么?他觉得公司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公司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上,即为这个社会做了什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想清楚这点之后,公司决定建立启承基金,并通过与社会机构合作逐步建立启承学院,基金用来保障社会残障人士和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启承学院是为了让更多残障人士有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并从中选取部分人员,将其培养为传承人弟子,为其提供一份体面而又较为轻松的工作。

  截止到目前,已有多位聋哑人和贫困群众接受了公司的资助,并使聋哑少年通过学习叶烙简单制作工艺实现了再就业。

  韩磊:战胜脑瘤用科技筑梦

  韩磊,我校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地质装备工程专业在读博士,武汉惟傲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法人和执行董事长。

  韩磊从小就对科技表现出极大兴趣。上大学后他成为各类大型科研比赛的常客,为他的科研路和创业路夯实了基础。

  大四时,他通过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资格,师从丁华锋教授并申请了硕博连读。他开始接触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以负责人的身份审请获批了学校自主创新资助计划领航项目,并作为第二负责人参与和三一重工合作的一种重型正铲液压挖掘机项目。研究生阶段他先后获得“84校友奖学金”、“爱贝尔72911奖学金”、全国研究生石油装备创新竞赛三等奖。目前已获得学术成果有发表SCI、EI论文8篇,授权和公布的发明专利1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

  韩磊一直有自己创办公司的梦想,最大的愿望就是将自己所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服务于大众。2014年4月,韩磊和环境学院博士彭浩创办了武汉中地水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担任市场营销副总经理。

  创业之路更艰险,起步可谓举步维艰。有段时间,他们每天写材料到凌晨,第二天一早赶去考察调研市场,中间还要准备很多路演活动,创业初期,他几乎每天都只能睡4个小时左右,一年多后他累倒了。当医生说是脑瘤的时候他瘫坐在医院的走廊里,整个人崩溃了。父母连夜从内蒙古赶过来,在同医生经过仔细的交流后,决定让韩磊去北京做手术。手术效果非常好,是良性的,需要休养9个月。为了不耽误公司的运营,他办理了离职手续,离开了他曾经痴狂的地方。在休养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专业相关的书籍,对科研和创业依然充满着热爱。

  2016年9月,韩磊结合专业背景,在经过前期充分的调研分析和协调筹备之后,创建了自己的公司——武汉惟傲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公司法人和执行董事长。目前该公司成员都是地大在校学生,围绕公司产品研发,成立了WILL科研团队,其中博士后、博士学历共4人,研究生10余人,本科生近10人。WILL团队充分利用学科优势,聚焦智能机器人的投资热点方向,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高科技创业项目。公司研发生产包括教育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在内的各种机器人,成立不到两个月就成功签订了近80万的订单。除了做研发之外,公司还对外提供机器人技术、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

  韩磊说:“人生的每一步都在为下一步做准备”。

  代棋帆:热心公益助力双创

  代棋帆,我校全日制在读硕士研究生。现任武汉市此方智能环境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曾获湖北省、武汉市两级创业资金扶持项目。

  2014年,正在读本科的代棋帆与合伙人共同投资10万元到晨木设计公司,设立了晨木设计中国地质大学分部,进行设计软件的培训服务,通过与合伙人的不懈努力,公司获得了“光谷青桐汇”创业融资计划的100万元融资。成功的融资更加激发了代棋帆内心的创业热情和决心。

  此后,代棋帆利用专业创新与学校的学科优势先后创办了三家企业,中地地科主打地质环境类传媒服务,3D模拟的地质活动动态演示得到了地质学泰斗殷鸿福院士的大力赞扬和肯定;此方智能公司致力于提供公共环境和空间智能交互解决方案,公司研发的概念产品在“2015上海创博会硬蛋IOT智能硬件展”上展出,目前其成熟产品已成功应用在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园博园等单位的开发项目中,实现了人、机器、环境的协调配置,创造了一个集娱乐、教育、公共功能为一体的体验式微公共服务空间;另一个是在地大技术转移及文化科普政策下发展起来的科技创新教育公司,正是因为对这三家公司科技布局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熟悉掌握,促使代棋帆在悉知高校人才资源与科技成果资源红利的基础上产生了创新教育领域布局的想法。

  代棋帆还成功拓展了三家科技创新教育子公司,打造了“大学生创新空间”与“三创一学”(创意、创新、创业、学术)公益平台。

  2017年代棋帆共辅导学生申报专利400余项,其中辅导本校大学生申报专利百余项,助力艺术与传媒学院专利申请量相比之前提升了500%,成功地为艺术与传媒学院争取到“中国地质大学年度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单位进步奖”。  

  目前,代棋帆的团队每月可完成30-100项科技创新方案,其中60%可进行横向链接布局,5%可进行科技转化,目前已经成功实现转化的有校园智能交互公共装置、音乐阶梯、新型丝网印刷机等;概念产品有米饭自助贩卖机、移动基站登山杖、AR导航头盔、极限运动背包、智轨交通系列等。团队计划在2020年将这套创新方法论扩展到贫困地区进行创新科普公益宣讲,他希望通过创新认知与创新方法论公益宣讲等“自下而上”的公益科普活动为湖北省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

  代棋帆将自身的创新能力充分地发挥到学术科研上,截止2017年底,累计负责5项学术科研项目,申请专利近3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