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三馆党总支部切实履行党建主体责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紧紧围绕“发挥馆藏资源优势,提升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中心工作,按照“抓学习、导思想、严把关、健机制、强班子、促和谐、谋发展”工作思路,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认真抓好三馆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调动全体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稳步改革与发展,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书香校园和特色文化建设做出了新贡献,为新生融入校园生活开启了情感“窗户”,为校友怀念母校提供了心灵“家园”。
五年来,三馆的党建工作得到了强化。落实了“三会一课”制度,开展了“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强化了党员的“四个意识”。对各类论坛、讲座、微信、网络主页和馆内各种显示平台等进行了有效的舆情监控。每一位党员均提交了《党员不信教承诺书》。贯彻落实了“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党费工作。出台了《三馆党员组织生活会记录规范》和《三馆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监督报备细则》。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全体副处级党员干部和各馆三级单位党员干部都提交了《廉政承诺书》,各三级单位负责人均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深化了“两访两创”和“结对领航”活动,提升了统战工作质量。两个党支部荣获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博物馆被授予“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武汉市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单位”称号。多位同志被评为学校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
三馆职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五年来,三馆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三馆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积极可喜的变化,团结和谐、奋发有为、包容共进的氛围日趋浓厚。三馆工会被评为学校优秀分工会,图书馆实现了升级转型,博物馆开创了新局面,我校档案工作进入了省级示范行列。2017年,图书馆举办的首届“书香文化节”系列活动和《“沧海变桑田•黄鹤越千年”黄鹤楼文化走进地大》、博物馆举办的《李四光纪念展》、以及在校庆65周年期间推出的《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地大人“7+2”登山科考专题展览》等在校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新华网、光明网、新浪网、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体育报、长江日报、武汉晨报、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充分展示了我校的办学底蕴与精神。
五年来,图书馆建设和服务实现了升级转型。改扩建工程效果显著,大幅扩展了馆藏空间和读者服务空间,改善了馆藏条件和信息化建设条件。自2015年元旦工程完工开馆以来,新图书馆受到了校内外广大师生和校友的高度关注和热情赞誉,学科服务和阅读推广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书香校园建设做出了新贡献。
2015年以来,累计进馆总人流量超过460万人次,日均入馆人员流量超过5200人次,高峰期超过1万人次。2017年提升了阅读推广工作的水平和影响力,拓展了学科情报服务,完成了基于ESI的系列学科分析报告17份,在地大办公网开辟了《学科情报分析快报》专栏,定期独立发布学科分析报告;成功预测了我校计算机学科进入ESI前1%。
图书馆还被列入学校“双一流”建设保障支撑单位,面向全校“5+3”一流学科建设子项目代表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与学科办共同举办了“完善文献资源保障服务体系,助力学校一流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目前,图书馆已成为集“借、阅、藏、学、研”于一体的学校文献保障与学科服务中心、师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研讨中心和体现学校立德树人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和学风建设状况的“观测窗口”。2015年被评为洪山区全民阅读示范基地。荣获2015年全省高校图书馆特色与创新单项奖和2017全省高校“万方杯”学术搜索挑战赛三等奖,被评为2016—2017年度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2017年“读书快闪”活动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大赛优秀奖,被评为湖北省图书馆学会全民阅读创新案例。
图书馆被评为2016—2017年度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
2017年11月14日,在全校“完善文献资源保障服务体系,助力学校一流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上,王焰新校长强调要加强学科情报服务和信息素养教育,提出要把图书馆建设成为“中国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南方情报中心”的战略目标
五年来,博物馆建设和发展开创了新局面。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的指示精神,在立足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在为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的同时,坚持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地学科普教育,专注地学文化传播,助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为充分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博物馆坚持常展、巡展与特展相结合,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坚持重大节日大型科普活动与定向小型科普课堂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极大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每年入馆参观人数10多万人次,且保持较快增长,每年有100余名校内外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2017年还创新科普方式,举办了“地球科普大讲堂”;开设科普教室“达尔文实验站”;开发研学课程,形成“科技英才”科普实践活动、“博物馆奇妙夜”、地质科普亲子游、地球科普夏令营等科普品牌;三维数字博物馆上线,开通微信公众号,博物馆的服务功能不断强化。
2013年以来,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国土资源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甲级古生物化石收藏单位、武汉市卫生先进单位、武汉旅游知名品牌、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优秀育人项目特等奖、国土资源部博物馆育人联盟特等奖等一系列荣誉。2016年11月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国家旅游总局AAAA级景区复核。2017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单位、武汉十大博物馆,荣获武汉市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2项、第二届全国国土资源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高校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展示比赛三等奖1项、湖北省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各1项。
2017年11月7日校庆65周年纪念当日,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致新、我校校长王焰新为“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地大人——7+2登山科考专题展览”揭幕
我校逸夫博物馆入选2017武汉十大博物馆
这五年,也是我校档案事业突飞猛进、硕果累累的五年。档案馆夯实基础工作,提升服务能力,完善制度规范,紧抓信息化建设,在“两化四体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以全省参评最高分获批成为档案规范管理最高级——AAA级档案馆,以高校系统第一的成绩通过了全省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并多次获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省档案局等单位的奖励与表彰。
在历时4年的规范化建设中,档案馆制定完善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档案管理办法》等73个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于2015年将其汇编成长达60万字的《档案工作手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档案工作制度体系。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对馆藏教学、人事、科研、文书等档案进行了数字化扫描,已建成所有案卷级和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及部分档案全文数据库,实现了教工人事档案全文信息在人事处等校内部门的共建共享。完善和启用了新的管理系统,迈出了电子文件收集和档案“双套制”管理的第一步。2016年购入了新的管理系统,实现了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适应了推行部门立卷的特殊要求,可为师生提供网络化、远程化的利用服务。资源体系建设成效明显,以制度手段解决档案收集难题,适时发布了《归档通知》引导归档,定期公布了《归档情况》反馈结果,各类档案归档率和案卷质量合格率均达到98%以上。利用体系建设坚守“为学校守史、为师生服务”的使命,变“坐等利用”为“主动推送”,挖掘馆藏档案,组织校史编研,启用成绩翻译系统,为广大校友提供一站式的成绩单翻译认证,每年为在校师生、历届校友和学校各部门提供档案服务逾万人次。
安全体系建设实现了档案工作零事故,连续数年都被授予学校“保密先进集体”称号。连续二次被评为全省档案工作先进集体,还是2013和2014年度全省档案工作绩效考核优秀单位、2015-2016年度湖北省档案局档案执法检查暨档案工作绩效考核优秀单位和2016年度湖北省高校档案工作先进单位。
以全省参评最高分获批成为档案规范管理最高级——AAA级档案馆
王焰新校长在今年全校档案工作大会上发表主题讲话
未来五年,三馆将全面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开创党建新局面,不断研究与开发馆藏资源优势,提升服务广大师生和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文化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传承创新大学文化迈出新征程,争创新业绩。
上一篇: 何水明:在援疆路上书写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