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我校学生记者外媒发稿引发热评

发表时间:2017-11-02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地大之声记者庞伟红)10月31日,我校大学生记者团学生记者车金凝、卢子蒙采写新闻《“步道乐跑”APP掀起体育锻炼热潮》,对我校新学期以来,探索创新型体育课模式,在大一年级推广一款跑步类APP,采用趣味打卡模式引导学生跑步锻炼,跑步情况将计入期末考核成绩进行了报道。

  11月1日,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官方微博以《武汉一高校体育课改引入跑步APP 每学期跑35次才达标》为题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原文如下:

  新学期以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探索创新型体育课模式,在大一年级推广一款跑步类APP,采用趣味打卡模式引导学生跑步锻炼,跑步情况将计入期末考核成绩。

  通过这款手机应用,大学生们在每次跑步时需到指定位置通过软件“打卡”,跑步速度与距离达到一定标准后,算做一次“有效跑步”。

  这一尝试由该校体育课部教师罗新建发起。按要求,该校2017级全体学生需在本学期进行35次有效跑步才算符合标准,获得本学期体育课期末总评的20%成绩。

  据介绍,以往,该校将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等项目测试结果计入体育课成绩,但这些项目需同学们在体育课上进行,且相对乏味。此次改革,或将在全校所有年级推广,以此全面替代体育课上的体质测试,弥补学生体育课时间上的有限性,将锻炼延伸到课外。未来,可能增加平板支撑、引体向上、短跑等其他项目,以更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该校资源学院学生谢灿表示:“跑步使我快乐!通过APP,同学之间还能相互激励。”

  目前,该校大一年级已有4247人在该APP上认证完毕,3721人参与运动,总计跑步19497次,累计里程3万余公里,平均每人跑步里程8.96公里。

  随即,11月2日,《燕赵晚报》评论版以《“跑步APP”的过程性评价值得肯定》为题,为我校体育课改革举措点赞。该评论作者杨朝清在评论中指出:将跑步APP纳入体育课程融入了“技术视角”,让评价体系更加多元、评价标准更有“准头”。“跑步APP”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高校教育观念的转变,可助力全民健身观念深入人心。原文如下:

  新学期以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探索创新型体育课模式,在大一年级推广一款跑步类APP,采用趣味打卡模式引导学生跑步锻炼,跑步情况将计入期末考核成绩。按要求,该校2017级全体学生需在本学期进行35次有效跑步才算符合标准,获得本学期体育课期末总评的20%成绩。(11月1日 中青在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APP深刻地嵌入了公众的日常生活。将跑步APP与体育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跑步APP纳入评价体系,这样的改革与创新,值得肯定。

  伴随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状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大学生体质下降也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不少大学生的脑海里,体育锻炼在价值排序中处于底端位置,在他们看来,体育锻炼属于私事,想活动就活动一下,不想活动就可以不活动,体育运动不可避免地陷入边缘化境地。

  在以往的体育课程评价模式里,通常都是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结合。这样的评价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结果性评价,只要平时上课按时出勤,只要期末考试成绩还凑合,就可以轻松过关。这种相对粗放、宽松的考评机制,既影响了结果的科学性与公正性,也影响了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尊重与敬畏。当体育课程成为部分大学生眼中的“鸡肋”,通过体育课程来提升大学生体质的制度善意就会大打折扣。

  将跑步APP纳入体育课程融入了“技术视角”,让评价体系更加多元、评价标准更有“准头”。更为关键的是,跑步APP纳入体育课程真正实现了从结果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的转变,将考核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那些喜欢“临阵磨枪”的机会主义者无机可乘。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就倡导体育的“社会化”、“生活化”。 “跑步APP”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高校教育观念的转变,可助力全民健身观念深入人心。

  11月2日,《羊城晚报》评论版以《跑步APP》为题充分肯定了我校体育课改革,并配发漫画。评论作者大汗在文中指出:高校能够推出一款为学生“量身打造”的APP,从现实意义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进步。当学生们意会到校方制订方案的良苦用心后,想必也会乐于扔掉“瘫”和“宅”,努力去“打卡”!原文如下:

  新学期以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探索创新型体育课模式,在大一年级推广一款跑步类APP,采用趣味打卡模式引导学生跑步锻炼,跑步情况将计入期末考核成绩。按要求,该校2017级全体学生需在本学期进行35次有效跑步才算符合标准,获得本学期体育课期末总评20%的成绩。(11月1日 中青在线)

  学习与体育,对于多数学子来说似乎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既然埋头学习哪还掏得出时间运动?在功利主义横行的当下,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成绩比啥都重要,学习好了体育嘛当然可以从轻处理。世风盛行,于是乎,整体学生的身体素质便成抛物线式下滑,这还有数据为证——据最新的健康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很多年轻人的体质甚至不如老年人。

  以前多用“手无缚鸡之力”、“百无一用是书生”之类来形容读书人,这类形容词放在当下恐怕也并不为过。现实中,学生们军训猝死、跑步猝死、体测猝死这类新闻不绝于耳,学生的身体素质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境地。

  在此背景下,高校能够推出一款为学生“量身打造”的APP,从现实意义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进步。虽然未免带有“强制”的色彩,但当学生们意会到校方制订方案的良苦用心后,想必也会乐于扔掉“瘫”和“宅”,努力去“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