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把课堂搬到网络:这样传道授业解惑一样精彩

发表时间:2020-03-19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新闻网点击:

  地大新闻网 疫情期间,地大教师不停教,学生不停学,隔空不隔爱。从2月10日开始网络授课以来,地大“云上”课堂已经开展5周,开出线上本科教学课程1100余门次,774名教师授课,学习学生共计75800余人次。研究生开课211门,463名教师授课,学习学生共计2908人。可敬又可爱的老师们隔着山与海,克服技术障碍,不断探索创新方法,化身网络主播,在山村、乡镇、甚至隔离点开设直播间,为学子们传道授业解惑。

  每一天,同一时间,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端坐在电脑前,等待另一头熟悉的教诲……不少上完课的学子直呼,“线上教学参与度高,互动性好,学习效率不比线下差。”


  使出浑身解数 只为与你如约“云上”见

  突如而来的疫情,将老师们阻隔在各地,怎样上好网课,是老师们这段时间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开学至今,地大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克服首次“触屏授课”等困难,化身网络主播,为同学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提前进入材料与化学学院何岗老师的直播间,便播放着这首音乐。今年是最后一次上《科技写作规范与技巧》这门课, “之前哪接触过直播啊!”


  开课之前,他带领教学团队另外两位老师试用了多款软件,最后才选定了网络稳定性和操作展示都比较好的“腾讯会议”。一次直播途中,他的电脑突然“蓝屏”,何岗身在武汉,难以购置新电脑,为了给同学们正常上课,材料科学专业的他花了一天一夜时间将这台电脑“抢救”了回来。


  何岗还广泛利用各类软件帮助教学,上课时用软件抽取同学回答问题,下课结束之际采用微信小程序签到。何岗表示,这种软件在线上教学时使用反而比在课堂上使用更加方便,能充分发挥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陈作国老师,用B站上网课的消息,曾在qq空间刷屏。这样大胆的尝试,一度为学生们津津乐道。


  B站被认为是中国年轻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50多岁的陈作国选择了这一平台,确实有点出人意料。陈作国表示,自己刚开始是在QQ群上课,有时会忽然卡顿,鉴于同学们的建议,他改在B站直播上课。可是他并不会共享屏幕,就采用了手机拍着电脑屏幕进行讲解的方式。


  这个学期,陈老师的教学任务不轻。除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他还需要讲授毛泽东诗词鉴赏和成功心理学两门通选课。令他欣喜的是,同学们会主动地互动,“老师辛苦了”的问候也常出现在对话框里。上课过程中,陈作国会实时关注同学们的反馈,解答问题或调整设备使课程顺畅。


  2月19日,艺术与传媒学院黄爱武老师的父亲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黄爱武及其家人随即被作为密切接触者送往武汉市商学院隔离点集中隔离。


  黄爱武要密切关注父亲住院治疗的情况,还要督促年幼儿子在隔离点的网上学习,身心都存在极大的负担。但她婉拒了学院领导将教学时间适当延期的建议,她说,《电视新闻节目》和《纪录片创作》这两门专业课,实践性很强,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提高也很重要。尤其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对疫情报道进行适度分析,做出自己的思考,学生很有可能能够在未来拍摄出真挚感人的作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不能缺席。


  隔离点没有网络、没有书桌,志愿者帮忙解决了此事,小小的桌子放在了房间的一角,沟通了相隔千里的师生,传递了相互关爱的心。在日常上课外,她还增设答疑环节,针对每位同学的问题,都做到一对一的指导,而学生们也经常为老师加油鼓劲。


  疫情期间,老师们的线上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外国语学院的张英贤老师也不例外。开学第一天,在没有课本的情况下,她带领学生一起了解疫情相关英语词汇、各种医疗机构名称等知识;闲暇之时,也玩一些小游戏活跃气氛,例如“看图猜武汉地名”“学主播做表情包”等等。学生们也积极回应老师,纷纷在聊天框中输入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互动,课堂俨然成了“直播间”。


  来自环境学院的学生童芷萱说,距离并不能阻隔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更不能削弱大家对学习的热情。


  疫情就是教材 特别的课程作业引深思


  一张张蕴含巧思的海报、一份份小切入口的新闻策划、一个个由全班同学共同完成的相册,地大老师们发挥创造力,把疫情当做课堂教材,给同学们布置一堂特别的课程作业。


  “在抗疫斗争中,我们要以多样的形式发出地大艺术专业的声音。”正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之时,在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背景下,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周斌老师号召同学们以“抗击疫情”为主题设计作品。


  学生们结合实际,创意不断,《“战”在“疫”起》《No covid-19》《汉—无憾》等作品意蕴丰富,讴歌抗疫精神、宣传防疫知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获得周斌连连称赞。


  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二的同学们近期也完成了一份特殊的作业——以疫情为背景,策划一组新闻报道,这是艺术与传媒学院宁薇老师在新闻编辑课堂上布置的“任务”。身为新闻专业的老师,宁薇深谙新闻在疫情期间发挥的特殊作用,“在面对大事件时,如何从新闻人的角度了解社会、关心社会,体会普通群众的命运起伏、喜怒哀乐,这是我希望同学们能学习到的。”


  H5、文字、视频、图片、微信推文......25篇新闻作品形式多样,涉及英雄人物、治愈患者、网课学生等。同学们表示,“我们不仅清楚地了解到策划流程,更会尝试站在职业的角度思考疫情。”


  “作为大学生主体,怎么参与到建国以来最大的历史考验中?”这段时间,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卢文忠老师向同学们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他要求学生从3月2日起在qq群里上传有主题意义的照片,将生活片段整合起来作为实践作业。


  没过几天,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的相册里就有了不少照片。有网课截图,有烧好的饭菜,有楼道里张贴的宣传单,有志愿服务工作者的身影,有对地大、武汉的思念......展现着同学们宅在家里,却依然丰富多彩的生活、积极向上的状态。


  一次作业,让同学们深刻懂得了,历史是我们每一个人所经历的,要争做历史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防走神! “十八般武艺”齐上阵


  网上开学已经一个多月,同学们普遍表示,线上课程有自己的特点,但缺乏在教室上课的感觉,容易被身边的事情影响。富有巧思的老师及同学们十八般武艺齐上阵,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同学们,群投票已经开启,请大家准时签到上课。”外国语学院的陈晓斌老师在进行英语网络教学时,采用了灵活的群投票考勤方式,即提前几分钟在课程qq群内发布投票,根据每位同学显示的投票时间点来判断学生的上课时间。考虑到同学们在家展开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陈晓斌努力提升作业的趣味性。她会分配每个章节内容,指定学生将所学成果做成视频展示并进行打分,这样既可以考察同学们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也给予了同学们更大的自由度。


  环境学院大气科学系的吴方琪,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区SCI论文1篇,获得过“地大榜样”荣誉称号,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在硕士生三年级的节点,吴方琪即将毕业,需要尽可能加快毕业论文的写作进度。为此,她制定了详细周密的作息安排表。9:30–11:30和13:30–17:30是她给自己规定的硬性学习时间。在此期间,吴方琪会罗列好一周需要完成的文献阅读量和论文写作量,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工作。


  各学院也纷纷出击,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以伴学活动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我爱记笔记”、“我爱看好书”是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开展的“打卡助学习,健康乐生活”线上活动的部分内容。这项以营造轻松快乐的在家学习生活氛围,帮助大家更好的规律作息、高效学习为目的的活动,自2月17日起,正式开始。


  参与的同学们需要在家自行完成每天的任务,以截图、视频、照片等形式在qq群内向活动组织者汇报情况。开学后,学院将根据同学们的项目打卡情况、工作量情况、完成质量等指标进行评选优秀。


  3月9日,公共管理学院发起举办最美笔记大赛,要求各位参赛者每人上交5—10张在疫情期间与学习相关的学习笔记、思维导图等内容的照片和一篇个人学习内容的说明。他们希望通过竞争的形式,激发同学们写好笔记的热情。


  3月11日,地球科学学院也组织了“文武双全”每日打卡活动,分勤、文、武三个版块,鼓励同学们上传早起、学习外语、运动健身的照片。排名靠前的同学会获得宿舍吊椅、文具盒、笔记本等作为奖励。


  线上活动的举办得到了响应,参加英语打卡活动的施同学坦言,“打卡活动起到了督促作用,在大家都在学习的氛围下,自己学习热情也提高了。”


  疫情无法阻隔学子们对知识的渴求。利用线上教学方式,知识的传递和分享仍然充满朝气。疫情已经不断向好,师生们相信,不久之后,大家一定会在春风荡漾、百花齐放的校园里相遇。(记者庞伟红 学生记者赵睿思 余越 孙一丹 曾思涵 李晨曦 张雨禧 卢子蒙 叶浩然 李玥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