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严师在地大:他们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发表时间:2019-09-10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新闻网点击:

 

  编者按:在我校有这样一群教师,他们默默从事教学工作,刻苦钻研教学方法,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有志之才当作毕生事业追求。值此第35个教师节之际,我们特别推出6位教师的教书育人事迹,旨在弘扬他们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品格,增强广大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深入推进“严在地大”教风学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冯亮:立足教学岗位 奉献无悔青春


  自参加工作以来,冯亮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工作,积极投身到环境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他坚持教书为载体,育人为目的,通过课堂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更新教学设计,将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课堂上,他不仅仅传授专业知识,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对待知识的态度也在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在讲述微生物学科发展时,他重点介绍本学科著名学者的成果和人生经历,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树立专业兴趣,鼓励学生为我国的生物科学作出贡献。


  冯亮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他常以学生们关注的事物和自然现象入手,引入教学内容,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上,他让同学提出问题,引导其他同学解答,以此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同学们在解答问题中获得成就感。


  在讲授《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冯亮主动改革课程计划,安排自主设计实验内容,自费购置实验耗材,设计的实验项目多种多样:调查学校几个食堂筷子卫生情况、检测宿舍饮水机细菌数量、制作腐乳泡菜、酿造黄酒等。自主实验报告会上,同学们都表现得兴趣十足。


  如何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冯亮边探索边实践。在讲授《微生物学》课程中,他带着一组学生到自己的科研项目现场采集样品、分析测试,检测微生物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并让同学们自己动手,从污染场地中筛选富集具有降解能力的菌株。


  在讲授《发酵工程》课程时,冯亮结合生产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方案。2016年夏天,企业与他合作开发垃圾除臭的乳酸菌生产新工艺。他与几个感兴趣的同学一起,在车间里通宵工作,监测发酵过程,不断尝试调整,经过几周的努力,达到了预期目标,优化生产配方并取得良好应用效果。同学们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了理论知识是如何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认识到知识可以转化为生产力,这极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年6月,西区教二楼前水塘藻类大量生长,影响了池塘景观。此时正值冯亮在给2018级的同学上《普通微生物学》课,其中就有水华蓝藻控制的内容。他意识到这是一次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机会,便带着几位同学,与后勤保障处职工一起,利用专业知识,检测水质、投加除藻剂,很快恢复了水质。参加的同学们觉得自己学到的知识能够为美化校园做出贡献,都非常兴奋。


  这种生动活泼、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获得了同学们广泛认可。在2014-2018年中,冯亮所教课程的教学评价连续五年都排在环境学院前10%。很多学生表示,冯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毕业后仍将继续从事微生物相关的工作或研究。


  在学生眼中,冯亮是真正的良师益友。同学们在专业学习、就业选择、日常琐事等方面都愿意与他交流,许多毕业多年的学生经常会回母校看望他,与他分享工作生活中的点滴。


  洒一路汗水,留一路执着。为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新一代地大学子,引导广大同学争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保铁军,冯亮仍坚守在教学工作一线,不忘育人初心,继续砥砺前行。(张学海


  郭红想:做一名善解人意的好老师


  从教22年来,她一直秉承着“爱心执教,引领三观,享受职业幸福感”的教学理念,并使之贯穿于整个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她就如一株清雅的百合,学生对她的评价里总会有一条——“善解人意”。她就是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郭红想。


  郭红想1974年出生于湖北省天门,1997年留校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信号处理和脑-机接口。她主讲《电工与电子技术》《电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她认为,踏上三尺讲台,就意味着选择了一份有关梦想和心灵的事业,一份成就人才和关于爱的事业。看着学生们一张张活泼生动、充满生命力的脸,她的心每天都无比欢畅。


  在多年的一线教学工作中,郭红想一直秉承着“爱心执教,引领三观,享受职业幸福感”的教学理念,这个理念内化为责任心、友善、关爱、真诚、耐心、平等。


  在每次上课之前,郭红想都会精心备课,准备好各种教学资源,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拟定好各种教学方法,提前十五分钟进教室。在和每一届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学生对她的评价里总会有一条--“善解人意”,因为她愿意用温情去融化他们,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郭红想教书育人的原则。对于那些看起来并不太“可爱”的学生,她时刻提醒自己,要用心去倾听、理解、宽容、欣赏和赞美他们,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课前课后,她真诚地和他们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在一举一动、一笑一颦中传递满满的正能量。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课上她会给予更多关注,课后耐心辅导他们,同时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课堂上享受到平等和尊重。


  爱是有能量的,当传播爱的同时,郭红想也接受到来自学生更多的爱。当她的嗓子哑了,在课间,一瓶水悄悄地放在了她的讲台上;当有几次上课铃声出现故障时,为了让她把握上课的节奏,学生竟然把调好上下课时间的手表放在她的讲台上;在课间的时候,总会有学生为她递上一块巧克力、糖果、饼干或牛奶等之类的小零食。


  在与同学们的互动中,郭红想真切领悟到:教育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渐染,是一种春风化雨的感化,是一种自然的发展,更是一种人格、情感、意志、能力等综合因素的优化和发展。这些更加激起了她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爱,并真正地体会到了一个教师最大的职业幸福感。


  22年来,由于出色的课堂教学,郭红想曾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首届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三届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在繁忙的教学之外,她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十余项、教学研究项目多项,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十余篇,主编教材2部。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我心中有阳光。”作为一名教师,郭红想深感任重而道远,她表示,将继续刻苦钻研,不图名利,脚踏实地做好教学工作。(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


  李志明:教学是细活儿  处处可琢磨


  年均课堂授课260多学时,超出规定学时量近20%,近四年本科教学综合评价学院排名均列前20%……一串串数据是数理学院李志明老师教学工作的真实写照。“教学是细活儿,处处可琢磨”。他说。

 

  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自参加工作开始,李志明每周总是尽可能多地到其他课堂“听课”,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李志明颇有感触地说道。“听课”要做到四“听”:“听”课的结构、“听”重难点把握、“听”教学细节、“听”课堂氛围,他认为,这样既可以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又有助于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素养的提高。

 

  对于教材上的例题、习题,李老师会仔细计算,反复思考,并且试图寻求多种解法,然后在教学时清晰、透彻的给学生剖析,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在批改全校数千份数学竞赛试卷时,李志明每次要花上半个月时间,逐一批改。2015年校数学竞赛阅卷中,他看到答卷中关于某道大题有多种解法,有的给出了思路但没有计算到底,于是进行认真分析详细推导,共整理出四种典型解法,撰文发表在《高等数学研究》。

 

  2014年,李志明老师承担了数学竞赛工作。为了动员学生们积极参加比赛,办宣讲会、张贴宣讲会海报、邀请往届获奖同学分享解题“必杀技”、制定培训方案等等,无不亲力亲为。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0月份的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数理学院杜宏伟同学获得数学专业组湖北赛区第4名,信工学院谭伟伟同学获得非数学专业组湖北赛区第5名,并且两人全部进入次年的全国决赛。这也是我校首次入围该项赛事的决赛。在次年3月举行的决赛中,谭伟伟获二等奖、杜宏伟获三等奖。

 

  来自信息工程专业的谭伟伟对数学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与数学竞赛相关的数学分析习题集,暑假在野外实习期间每晚要做几道数学题才能睡得香。李志明得知后,提供各种帮助并鼓励他参加数学竞赛。谭伟伟在大学期间多次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大赛,不断挑战自我,大四时通过学校创新人才选拔,保送至武汉大学攻读研究生。

 

  同样来自信工学院的李佳骏也是一个“数学迷”,经常喜欢在课后提出一些独特的解题思路。有一次讲级数内容时,李佳骏对某道习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解法,李志明推演后发现行得通,进而用该方法去求解《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中的一些典型题目,依然凑效,且比常用方法简单很多。凭着勤思善问博学笃行,李佳骏大学四年充满了收获,以优异成绩保送至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直博。

 

  2015级环境工程菁英班李凡同学,是李志明高等数学课上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李凡善于思考、勤于追问,对问题的探索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于是鼓励他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李凡现以学院学分绩点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直博保送至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师从贺克斌院士。

 

  教学20年来,李志明结合自己研习教材和实际教学的切身经历,在《高等数学研究》《大学数学》等期刊上先后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编写教材教辅15本,主持国家级教学项目4项、校级教学项目7项。先后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华中赛区二等奖”“朱训青年教师教育奖励基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师教学优秀奖”“湖北省大学生数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多次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老师”。

 

  李志明所在的数理学院,涌现出一批教学业绩突出的教授,他向前辈虚心请教教学方法。“他们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治学执教风范,一直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张玉贤)


  马钊:做一个走心的好老师


  他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小马哥”,学生们口口相传“大家千万不要选他的课,因为上他的课,你就不能玩手机、做作业了,会情不自禁的听他讲课”。他连续两届获评“最受学生欢迎老师”称号,连续三年在学校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中排名前10%,所授《C语言程序设计》和《网络应用与信息技术》两门课程同时获评2018年校“最受学生欢迎课程”,主讲MOOC课程《零基础学C语言》被认定为湖北省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单次选课人数超8万人并获评“首届中国最美慕课”称号。他,就是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系教学副系主任马钊。

 

  做一个走心的“四有”好老师,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这是马老师摸索出的“对学生好”。担任192151班主任期间,他发现大一新生还不太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模式,于是他每周三天陪伴同学们一起集体晚自习;同学们中秋想家了,他自费送去月饼;寒暑假给每一位同学家里寄上一封书信,让家长们更多参与到孩子的培养中来;班上的吕云龙、林赓同学急性病发作,他第一时间赶去医院为他们垫付住院费……在他的辛勤耕耘下,192151班获得校五四红旗团支部、科创先锋班集体等荣誉称号,4人获得校优秀毕业生称号,9人进入国内顶级科研院所和高校深造,4人出国深造,同学们获各类奖学金和个人荣誉70余人次。“看着他们从大一走到大四,这是何其有幸啊,我们的一言一行,可以影响到那么多人的人生!”

 

  “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他所教授的课程,进而努力学好它。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希望能够考取计算机等级二级证书,马钊知道后,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同学们做考前辅导十余次。他认为,自己所教授的信息技术类课程也许有一天其他专业的同学们会用到,于是他在全校开设通选课两门11次,选课人数1988人;期末考试前,除了线上和线下的答疑之外,他还陪伴同学们一起上机复习。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如何才能上好课做到“信其道”呢?为了上好C语言课,马钊买来30多本教材,一本本阅读,认真记下批注,只为了解用哪一种讲法能将知识点讲的更通透;他主动承担了各专业的C语言课并在课前反复试讲,只为掌握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用哪一种讲法最合适。多年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会在课间赶紧把心得顺手记在黑板的一角以防忘记,回去后再慢慢整理到教案中,这些心得体会后来积累成了一本将近10万字的讲义。根据这些讲义主讲的MOOC课程《零基础学C语言》一经推出,便被爱课程网站置于首页轮播,连续三周位居全国课程热度综合排行榜榜首,单次选课人数位列武汉地区所有高校所有上线课程第一位,全球20余国家517所高校在校学生选课。

 

  做让学生喜欢的老师,上让学生喜欢的课,这是每一个老师追求的梦想。在马钊的课上,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提前两三个小时占座。总是坐在第一排听课的172141班赵文斐同学经常把笔记记在碎纸片上,马钊发现后,第一时间给他买了十多本笔记本并辅导他学习,“我一定会好好学习C语言的”,赵文斐同学说。有一次晚上上课却突遇停电,同学们举着手机照明也要求马老师一定要把课讲完,马钊对自己说:“我要是再不把这个课给上好了,还能对得起谁?”

 

  在1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马钊获得了全国密码学与信息安全专业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一等奖、中国大学MOOC2017年度新锐奖、全国实践教学大赛多媒体课件二等奖、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诸多奖项,先后主持了10项教学研究项目,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16项。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和科技活动,先后获批各类科研立项和各级学科竞赛获奖22项。(计算机学院)


  李伦:孜孜不倦育才路  矢志不渝教书人


  “做好体育教学工作,重视改变体育教学方法,更新体育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是我一生的工作目标与追求。”已经有19年教龄的李伦现在是体育学院体育系的副主任,在体育教学中,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倡导“体验式教学”方式,发展“兴趣学习”,倡导改革建设大学“体育俱乐部”模式,改变学生只在课堂中学习的惯性思维,让学生主动快乐的学习。因为卓越的教学水平,他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


  李伦负责篮球、登山、野外生存等课程,他业务精湛,爱岗敬业,深受学生爱戴,多次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老师”“优秀授课教师”等。


  很多学生反映,从初中、高中体育课开始就接触篮球,到了大学的篮球选修课的教学还是以站在罚球线上投篮为主,一学期的篮球课上完后还是不会上场打比赛。了解到学生的需求,2005年后,他开始在篮球教学中加入实战理念,所有的基础练习都以实战出发。经过几个学期的摸索,现在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


  他利用NBA和CBA以及地大杯的篮球赛为案例,分析篮球技术动作、战术思想、心理对抗和规则要求,依次来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篮球理念。他亲身示范、带学生打比赛。课程的后20分钟都是作为教学比赛时间,所有学生都要参加,他也会参与学生的分组,和他们一起比赛。经过这种教学方法的学习,一学期下来,班上绝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自觉主动的去练习篮球技术,主动要求上场打比赛,真正融入到篮球运动中去。


  2010年,他成立了女子篮球社团,在他的带领下,女子篮球队连续拿下了2012年与2013年CUBA湖北省大学生篮球联赛女子甲组冠军。

 

  在篮球队、登山队,同学们见了面都爱喊他“伦哥”,对于学生,李伦像哥哥一样关心他们,关注他们成长。几年前,李伦作为唯一的指导教师,带山铭志登山社团的19名学生成功登顶四川省的雪宝顶峰。整个活动中,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登山,他悉心指导学生登山技术,帮助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状况,整个登山过程中始终和学生在一起,确保了登山活动的圆满完成。准备返回武汉的前一天才得知有学生直接回家过暑假,也有学生要返回学校,但是和他不是同一趟火车,“把学生安全带回学校是我的责任”。他将本来的卧铺票退掉,换成了和学生一趟火车的站票,和他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二十多小时。


  现在,那批登山的学生都已经毕业了,其中有5名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与登山户外有关,每次和他们见面聊天,他们谈到大学里让他们印象深刻的事,就是和李伦一起的第一次登山。


  在2016级社会体育指导管理本科生李龙敏的印象中,李伦是一个特别细心却也特别严格的人,在攀岩课上,学生少打一个绳结、安全绳绑的位置有偏差,他都能一眼看出,女生们不敢攀岩,他也会在旁耐心指导,鼓励她们克服心理障碍,他甚至不顾危险爬到12米高的岩壁边缘,指导学生下降的操作。“他对我们特别严格,一点点错误都不允许发生,他常说,我们将来毕业后要步入社会,成为别人的老师,一点错误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严格是他爱我们的方式。”


  李伦说,教学快20年了,学生一直在换,新的教学方法一直在尝试,但是那颗热爱教学的心不能变!“著名演员陈道明曾说过:你就干这个!你拿的就是这份钱!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学,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教育好学生是我的职责。”


  2019年9月,学校未来城新校区正式启用,抱着热爱教学的心,李伦主动要求去新校区上课,他认为,作为教师,就是要教书育人。很多诸如是重科研还是重教育,是干些私活还是守着工资等现象,要是放在热爱教学的面前,都不是问题了。


  “他对我而言,既是一名好教练,也是一名好榜样,我能够成为一名不错的运动员离不开他的指导。”曾是女子篮球队成员的2016届毕业生万力十分感谢李伦,“人生当中能够遇到这样一名老师,是我的幸运。”(体育学院)


  肖珊:情系留学生,做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者


  在我校的留学生中,很多人都知道汉语初级二班的班主任肖珊,她既严格又亲切,是留学生们喜爱的既会教汉语,又细致照顾他们的“中国妈妈”。


  从一开始上课,肖珊就告诉学生,她的手机永远都是24小时开机,不管多晚,无论是什么问题,她都会第一时间回复。她说:“外事无小事,学生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我都不会忽视。”也正是有着这样的意识,肖珊把每一个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对学生的动态了如指掌。正因为如此,很多问题被她发现在萌芽状态,才得以很好的解决。


  2017年6月,汉语水平考试前夕,肖珊发现班上有一名蒙古女生接连两天上课精神状态不佳,而之前她一直身体很好,性格活泼开朗,这位女生反常的举动,让肖珊计上心头。在与本人、班长以及该生的蒙古同胞了解情况后,得知该生是单亲家庭,只有母亲一人工作养家,家境不太好,当时母亲又突然从高处摔了下来,伤及背部需要立即动手术。该生非常担心母亲身体想回家探望,但当时又处于复习备考的冲刺阶段,并且路费和手术费又不够,所以整个人压力非常大。于是,肖珊立即召集班级其他任课老师和班长商议,决定全班自发给该生捐款2000元,并跟办公室报告沟通此事,作为特殊情况批准该生回国探望。事后,该生和她的母亲都非常感激,还专门给肖珊写了一封感谢信。


  肖珊一直坚持“国际汉语教育既是传播汉语知识又是培养知华、友华留学生”的理念,认真教学,以身作则。“汉语学习是相对枯燥的过程,需要坚持、兴趣和动力,对外汉语教师要有创新的意识,让语言学习动起来。”因此,她十分注重课程改革,她教授的《初级汉语综合》课程,除了扎实严谨的语法、词汇教学之外,还会根据学习内容给学生设置各类有趣互动的语言学习模式,包括小组竞赛、口语演讲、角色扮演、生活技能、文化体验等等,来实现诸如购物议价、问路、寻找失物、修理物品、点外卖等不同的、带挑战性的任务,使得留学生在发展语言沟通技能的同时,提高在中国的生存技能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2018年,一名巴基斯坦学生在学完汉语之后,因家族生意要去苏州与我国某公司联系,在对方着急怎么寻找乌尔都语翻译时,竟然发现这名外国人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交流之后双方很快达成了贸易合作协议。该生骄傲地说:“这都是因为我有一位很好的汉语老师——肖珊老师,她教了我很多。”


  在课堂之余,肖珊很乐意与留学生交流,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2016年,一名来自埃及的女生跟随丈夫带着女儿来到地大学习,由于她只是读语言并不需要学习专业,所以常找“需要照顾孩子”的理由不来上课,肖珊多次与她耐心谈话,鼓励她坚持学习,“我们都是妈妈,我们做得好就是在给孩子做示范和榜样”,最终这名学生也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HSK4级考试。


  在肖珊的影响和教育下,班里的留学生们表现不错,她的学生已经连续三年获得校级和院级“优秀汉语学生”称号,HSK4级通过率高达100%,成为留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毕业之际,学生们自发给肖老师做了“毕业纪念册”,册子里写满对老师的心里话:“您是我生命中最好的老师”“我第一次来中国留学,真没想到您这么好这么热情,关心我帮助我,非常感谢”……


  春去秋来,肖珊用阳光的生活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知性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一批批的留学生,她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赢得了国际学生的爱戴与尊敬。谈及今后的打算,她表示,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路上,将不忘初心,进一步钻研教学与科研,并协助院里做好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