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地大人讲故事⑧丨来自生命的那些光

孙 珍

发表时间:2020-11-26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新闻网点击:


  1997年9月,我拖着行李,踩着泥巴可以甩到膝盖的鲁磨路,独自来到位于南望山下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始我的博士学习生涯。


  刚到校园时,我的心情跟雨后的鲁磨路差不多。离开生活了7年的南京大学,独自来到人地两生的武汉,生活上和心理上都有太多的慌乱需要整理。去之前,就有很多人跟我调侃说:湖北人都很精明,不好相处;到了之后,也有湖北人跟我说:武汉是个码头城市,鱼龙混杂……


  为了帮助我尽快进入状态,周蒂老师帮我聘请了两位副导师,一位是资源学院做数学地质的胡光道老师,一位是地学院做构造模拟的曾佐勋老师。从此我就多了两位和蔼的“师父”,他们也成为我在地大三年时光里最依赖的亲人。


  胡老师为人谦逊豁达,虽然我没有跟着他做数学地质,但他一样对我有问必答、有求必应。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也是一次不落的受到邀请。那时候不知天高地厚,对组里读在职博士的老师们自称“师姐”,现在想想完全是仗着胡老师对学生们的宠爱“胡作非为”。


  当时胡老师弟子不多,但黄晓霞和我同级。她读硕士,我读博士,宿舍也挨着,所以很快我们两个就熟起来了。她活泼机智的性格吸引了众多好友,她的朋友圈也成了我的朋友圈,于是平日里学习、做研究我都是到胡老师课题组,休息时间则总是混入晓霞的圈子。唱歌、打球、表演话剧,还一起去隔壁学校看恐怖电影,业余生活变得丰富而快乐。依稀记得毕业前夕,为了赶论文,我们不得不在办公楼落锁之后,跳窗出去,那也是黄晓霞人生中第一次翻墙跳窗,因为恐高,她挂在窗户栅栏上好几分钟不敢动,差点就扭到腰。那时觉得异常辛苦,偶尔还感到惊心动魄的事,现在回忆起来却多数变成了甜甜的片段。


  做实验写论文,则要经常去曾老师课题组,进入构造模拟实验室。曾老师话不多,但很善于因材施教,同时又多才多艺。我的论文需要做盆地级的中尺度构造变形,对于我,对于曾老师都是个挑战。那时候不仅常常要给曾老师出难题,咨询有关力学方面的问题,还经常会为了岩石学参数等小问题去请教当时已经声名远播的金振民教授。好在各位老师都非常和善,对于我们这些冒冒失失的学生总是倾心指导。


  做物理模拟实验不仅是脑力劳动,更是体力劳动。为了帮助我更好地完成实验,曾老师给我派了个小师弟樊春做助手。樊春是山东日照人,喜欢面食,热爱足球,古道热肠,且做事一丝不苟,笑起来特别有亲和力,现在已经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老师。因为实验做起来就不能停,所以樊春常常为了帮助我做实验放弃休息,甚至放弃踢足球,而师姐的报答通常只是两个包子或两个馅饼。曾老师家的小师妹田田也常在放学后来欣赏我们的作品。为了节约实验材料,我们常常白天做实验,晚上再把做完实验的材料回收。方法非常原始,就是用小刀把一层层不同颜色的石英砂分开,以便再次使用。我们跟小师妹说,这是我们做的蛋糕,小家伙差点就信了,毕竟彩条状的横切面看上去很美。


  然而,就算我们再节约,实验材料还是有被用光的那一天。看着石英砂越来越少,而市场上一时也找不到彩色砂,我们开始打自力更生的主意。学校附近有家石材加工厂,裁下来的边角料就弃置在车间外的空地上。我们看到以后,如获至宝,跟师弟商量一下,就推着自行车去捡,然后找地学院的老师借来了他们已淘汰的碎样机,把石头打碎,然后再筛出100-200目的沙子去做实验。整个过程非常耗时,尤其是筛沙过程很慢,筛了一周的沙子,几个实验就用光了。


  毕业季在即,看着自己工作进展像蜗牛一样,真的是心急如焚。幸好,当时学院里开始资助学生申请小型科研项目,于是获得资助后,有钱的我决定雇人筛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街边问等待工作的人,第一次来了一位小哥,他很正式的穿着西装来应聘。商量好价钱以后,他就开始工作。我就白天做实验,晚上捡石头,再粉碎,粉碎后交给小哥筛沙。


  三天以后,小哥来找我辞职,他深色的西装已经满是白色的灰粉,连头发上都是灰。辞职的理由是,工作效率低,环境差。无论我怎么挽留,甚至提高待遇,他依旧果断拒绝了。我失望地望着离去的小哥,盘算着如何完成后续的工作。这时一位路过的大哥说,他需要工作,可以接受原价帮我筛沙。但他要求带回住处操作,因为他就住在学校附近。我就像一个正在溺水挣扎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立马答应。


  几天后如约去取沙,根据他给的地址终于找到了他的家,就在学校东边,推门进去是个干净的小院,院里小孩子们正在开心的跳格子。见到我,他说我帮你送去吧,就用自行车抬起一大袋筛好的细沙,帮我送回了实验室。路上,他跟我简单地聊了几句,问我实验做的怎样了,还需要什么帮助?他说,一个女孩子做这些不容易,他业余时间没有太多事,如果需要帮忙,他会尽力。现在我已记不清他的样貌,只记得他有些清瘦,穿一身干净整洁的休闲装,淡黄色的牛仔上衣发着白色的光,说话云淡风轻。事情过了这么久,依旧让人感觉很温暖。


  不记得谁说过:生活是需要有光的!总有些人会成为那道光,在你最彷徨或最无助的时侯,给你提供了继续走下去的能量。走过了40多年的人生才明白:爱就是人生的那道光。老师们传道授业解惑,变成我们学业上的光;师兄弟师姐妹们同舟共济、陪伴成长变成了我们生活里的光;陌生人的帮助、体谅和关爱,变成了信仰上的光。他们就是我武汉生活的光,照亮了那三年的人生和未来的路,粉碎了道听途说的偏见和误解!纵使岁月如流水般奔腾而去,那些人和他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却永远在心里。

 

1997年冬天作者在校门前

2019年4月,作者(右)与博士生张哲(左)到美国大学城岩芯库取大洋钻探样品

  作者简介:孙珍,2000年毕业于资源学院,获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67航次首席科学家,广东省团队和中科院卢嘉锡国际团队负责人。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科学评估委员会(SEP)委员,核心工作组成员和未来30年科学规划白皮书评审专家。  (编辑肖潇 特邀编辑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