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文化论坛

浅谈对高校学生工作的认识

发表时间:2006-08-31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学生工作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帮助和支持的重要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学生工作必须服从于教学、科研工作,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从学生思想、生活角度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校园的围墙隔不断与社会的联系、互动,学生也不可能在纯净的真空中独自生活、成长。所以,学生工作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密切关注社会风气的动向,认真分析学生心理的微妙变化,切实做到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大学是青年步入社会的出发点,素有“小社会”之称,是青年对其在中学时代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行实践检验的重要场所。而大学生在未来十几年内将逐渐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因此学生工作务必提高到“讲政治”的高度上来,并始终以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塑造和养成为工作内容,坚持不懈并持之以恒。

  一、学工队伍建设是统领

  (一)继续巩固“大学工”教师队伍

  学工队伍是学生工作的根本和基石,同时也是学生工作的核心与灵魂。可以说,学工队伍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学生工作的成长与质量。试想,一些自己尚且说不清的理论,却要学生们都明白;一些自己也未必认同的空话、套话,却要学生们都接受;一些自己也难达到的标准,却要学生们都做到。这样的学生工作将产生何种结果?应该看到,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仍旧偏少,大学四年的生活绝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校园内度过的,因此辅导员更应该是学生生活中的师长、朋友、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构筑着学生成长的背景、环境;他们的判断抉择提供着学生们价值的参考、导向;他们的教育培养影响着学生们明天的前途、希望。辅导员要正视自己“灵魂工程师”的崇高身份与重大责任。重操守、讲正气,做到权力(尤其是涉及学生工作的权力)上自重、思想上自省、纪律上自警、工作上自勉,做学生的表率,做树新风的模范。因此,不断提高学工队伍整体素质,大力推进辅导员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革命化是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为此,我们要做到:

  1.建立科学的准入制度。

  通过一系列可量化的考试、考核机制,优中选优地选拔出政治合格、素质过硬、立场坚定的同志担任学工教师。同时,打破思想禁锢,本着“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大胆启用、重用学工教师(尤其是年轻的辅导员)走上相关工作的相应领导岗位。正视“物质第一性”的科学结构,从物质上不断改进学工队伍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令他们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

  2.建立多层次的培训提高机制。

  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工作(尤其是学生工作的理论化建设)要先于学生思想动向,辅导员对新知识、新形式的把握更要先于(至少要同步于)学生的成长。因此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表现得好与坏,主要将集中于“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两项内容上,辅导员要想在学生工作中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就必须解决学习问题。“不进则退”这一法则,对于任何人都适用。基于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对学生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及十六大报告中“终身学习型社会”理论的提出,充分借鉴我校“大学工”的成功经验,我们应本著“基层化、制度化、正规化”的原则,建立多层次的培训提高机制,争取通过培训将我校学工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到更高的一个层次上去,进而服务于我校学生工作的需要。

  3.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制度。

  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可量化的学工教师考评制度。在对不同学工教师所从事的不同学生工作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的同时,采用同一量化折算标准,使学生工作的成绩具有可比性,以期减少或规避学工教师在某些工作中的“不作为”或失职现象,落实“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差不一样”,“能上能下”的组织原则,同时也为人才选拔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二、制度构建是保证

  在实际工作中,随着学工队伍的人员调动和学生干部的轮换,造成学生工作,特别是日常工作的成效起伏不定,好的工作方法、工作经验得不到有效延续,无形中增大了学生工作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了工作效力。正是基于对此的深刻认识,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工作新的需要,我们可考虑用五大制度、机制来构建和统筹学生工作,克服过去工作中存在的种种弊病,追求工作有章可循,实现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一)建立日常工作制度。

  学生工作的日程工作,有相当一部分是可预见的、有规律可循的。就此建立规范化的日常工作制度,可以为学生工作在执行、管理方面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如计算机学院的年鉴制、活动总结制等),同时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一旦明确了各年级辅导员、学生干部的责任与义务,就等于将其置于全院学生、教职员工的集体监督之下,可以有效地降低辅导员、学生干部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提高违纪成本,减少违纪现象,从制度上对普通学生的权利予以保护,推动学生工作的民主化进程。

  (二)引入创新机制。

  引入创新机制就是要在制度上为创新工作提供“法制”的保障,就是要让创新工作有坚实的理论基础,鼓励并引导理论的创新工作。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学生工作变革和前进的先导。我们要重视创新的实践基础,支持小范围、由点及面的创新实践工作(如计算机学院的ACM集训基地),将其与工作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相区分,反对主观臆断的、不经实践的、大规模急功近利的学生工作,提倡广大辅导员、学生干部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升华理论性的成果,并将其应用到新的学生工作实践中去,实现创新机制的良性循环。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创新载体的拓展,打破单一的、说教式的“硬灌”,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高科技工具和大学校园的技术优势,从策略定位、功能扩展、综合运用以及工具创新等视角,进一步具体深入地推进我校学生工作的创新。

  (三)构筑班—院—校三级宏观统筹体制。

  院、校两级单位能够为学生工作提供的资金、设备是有限的,学生中成绩优良、工作能力突出的“复合式”人才也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班、院、校三级学生工作从某种程度上对资金、设备、人才的分配、利用产生矛盾。院级学生工作苦于缺乏资金、设备;校级学生工作苦于缺乏人员、人才;自然班在资金、设备方面原本就是“一穷二白”,加之上级学生组织无限地招募人员,又造成了人才向院、校两级的“单向流动”,纵然个别人才在班级内留有兼职,但繁重的学习生活和院、校学生活动也令其分身乏术,这就在无形中削弱了自然班学生工作的力量,造成了自然班一级单位成为学生工作中的“弱势群体”。而这类现象从本质上讲,是大学内部院级行政单位相对于校级行政单位既从属又独立的天然体制给学生工作带来的直接影响。而这一体制式教学、科研工作的必然要求,学生工作必须服从于这一体制,所以学生工作要趋利避害,在新的形势下亟须改变以往粗放型的管理模式,构筑班—院—校三级统筹体制,加强宏观调控,使有限的资金、设备、人才在班、院、校三级学生工作中合理分配、合理流动,决不能让任何一级单位游离于有效的学生工作之外。一言以蔽之,就是要采用集约型的管理模式来统筹学生工作。

  (四)完善工作考核标准。

  对于一项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学生工作长期利益的决策和措施,也许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但会在今后的发展中慢慢显露出来,并最终经过检验是正确的。完善工作考核标准就是要将学生工作中辅导员、学生干部的隐性业绩纳入考核体系,变软评价、印象评价为指标评价,体现出学校与广大学生对他们隐性付出的尊重。同时防止极个别辅导员、学生干部为了个人私利或由于虚荣心的恶性膨胀而大搞学生工作中的“政绩工程”;防止有的学生工作的实施者投机取巧、追求短期效果却受到了褒奖,而有些扎实做事、注意学生工作中长远利益的辅导员、学生干部反而受到冷落,甚至被认为思想保守、缺乏开放精神。学生工作考核标准就是要让学生工作的执行者们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正确的业绩观的内涵,用全面、客观、准确的标准考察我们的辅导员、学生干部。完善工作考核标准就是要用科学的考核制度来指导学生工作成果的考察,就是要坚持群众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来看待辅导员、学生干部的工作业绩,正确认识和评价他们的显性业绩与隐形业绩、个人业绩与集体业绩、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现实成效与长远效果的关系。

  (五)预设应急管理系统。

  以往的经验教训带给我们的另一启示是,大的事件可能不经常发生,但一旦发生,就会关系到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秩序乃至学生的人身安全,甚至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小的事件每天都会频繁发生,如果我们的学生工作不能迅速妥善处理好这些小的事件,他们就会像滚雪球般积累、蓄集,最终酿成大的危机,并通过孕育于必然中的偶然集中爆发出来。因此我们的学生工作要从制度上整体性地预设应急管理系统,在各项具体工作中从计划上就应考虑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并预先留有余地。这样在不确定的情况发生之后,便能够迅速反应,根据情况的发展实时调整,调动相应的人力物力,以最优化的方法减少各种突发事件对学生工作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常规工作是基础

  学生工作务必要脚踏实地、稳步向前,来不得任何马虎、任何投机取巧,这就要求在常规工作中不断线,始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始终坚持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时令工作要有针对性,充分利用各类节日、纪念日等。时令日期及上级组织即时分配的各项工作集中加强对学生的相关教育,升华常规工作的成果。而常规工作的不断线又切实保证了这种教育的连续性,为时令工作针对性的集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学生工作要切实将常规工作不断线,时效工作有针对性辩证统一起来,形成立体交叉的工作体系,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