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光明网]中外校长论坛共谋地学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发表时间:2012-11-07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光明网武汉11月6日电(记者 夏静 通讯员 刘小英)今天下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地学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中外校长论坛”,来自国内外30余所高校的代表,围绕与地球科学相关的高等教育问题展开讨论,共谋地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大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郝芳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到,当前传统地球科学向地球系统科学的转变正在进一步深化,当代科学技术正在走向“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统一。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如何结合自身优势,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学科生长点,如何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多学科的交叉为特征、寻求多方合作,形成协同创新新优势是当前地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值得思考的重要命题。

  谈到协同创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认为,协同创新的根本目的是破解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或者学科前沿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目前,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加快实现找矿突破,是我国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作为地矿类行业高校,要从自身办学使命出发,抓住协同创新需求这一关键,集中攻克体制机制障碍,合理选定协同创新模式和路径。他建议,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人才资源丰富的综合优势,支持高校联合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组建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产学研”合作为实现找矿新突破提供支撑。同时,要创新找矿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体制机制,为实现找矿新突破提供重要保障。

   地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创新人才。“当今世界,环境、资源、灾害、人口等问题日益严峻,步入大变革时期的地球科学,愈加需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西北大学副校长高岭的观点得到与会代表的赞同。论坛上,多位高校校长聚焦地球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问题。

  高岭说,在深化地学专业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基础学科知识的教育,重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积极参与国际地学教育的竞争,开创地学人才培养的新局面。长江大学校长张昌民建议,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石油地质与工程人才,通过工学交替、基地实训、产学研合作各方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等方式,给学生提供发展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地矿类专业是一种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地矿类行业对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范迅建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个人潜能发挥与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学“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核心的创新教学机制,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艰苦环境的高素质创新地学人才。

  此次“地学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中外校长论坛”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6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建校60年来,中国地质大学始终坚持以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己任,紧紧围绕现代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办学,形成了领先于国内,闻名于海外,专业最为齐全的地质学科集群;保持了一支人才济济,绵绵不断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构建了一批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