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教育部网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着力培养地学类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发表时间:2012-11-20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为大力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地质工作人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的相关精神要求,积极落实承担项目“地学类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计划”,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开展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展开。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健全组织机构。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其作为加速学校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要点;对于涉及的配套政策及保障条件纳入学校“十二五”规划。成立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地学类硕士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主管校长担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学院负责人及学科带头人、地学专家等任成员。下设工作办公室,设兼职工作人员1名,负责项目综合档案管理、会议组织、信息报送、宣传、协调、舆情核查等工作。此外,该项目还分设了导师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培养方案及优质课程建设和培养质量评估4个工作小组开展具体工作。


  二是围绕总体目标,分类实施改革。学校以地学类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为改革试点内容,积极探索符合其教育规律的培养模式、质量保障体系和办学管理体制,从而建立并逐步完善以该类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一是创新培养制度。通过设立试点改革专项研究基金,围绕其培养模式、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等开展立项研究,主动围绕行业需求方向,合理制定培养方案,完善实践环节。二是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校内依托高水平实验室建设,发挥各类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功能;校外依托与国土资源、地矿、能源、环保等产业界的长期关系,与产业界建立长期、稳定、实质性的联合培养机制,搭建高水平的合作培养平台。三是加强校内外导师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应用型地学类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探索校外导师的选拔、聘用和奖励机制。设立导师培训基金,大力开展导师培训与经验交流工作。四是提高生源质量。深化改革入学考试选拔标准,提升吸引力和生源质量;通过网络、暑期学校、知名专家巡回讲座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招生宣传;继续完善我校已有的创新人才、交叉学科、西部定向等优秀本科生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政策。五是加强地学类硕士生优质课程建设。设置专项基金,通过立项建设,利用学校地学学科优势,推进地学类优质课程建设,组织编写具有一定影响的地学类研究生教材等。


  三是依托行业优势,定向培养人才。学校出台了“西部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以定向培养方式向西部地区地矿行业输送高水平人才,即凡志愿服务西部且取得本校“西部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的本科毕业生,与学校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后,直接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到定向单位工作。采用定向单位和学校双导师制度,在校学习1年并修满规定学分后,到单位结合单位的科研或生产任务,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此外,学校还与中石油阿姆河公司签署《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书》,共同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油气地质、俄语复合人才,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由相关学科教授组成的研究生导师和授课教师团队,用俄文、英文讲授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研究生在校内完成第一学年的课程学习后,将赴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天然气公司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实践,阿姆河公司将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对研究生的实习实践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是发挥地学特色,组建科教联盟。学校发挥地球科学领域的特色和优势,与中国科学院9家科研院成立了“C2科教战略联盟”,并签订了《C2科教战略联盟协议》,旨在促进我国地球科学领域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对于加强双方的全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学校按照协议要求,成立了李四光学院,共面向全国26个省招收了60名本科生,组建地球科学菁英班,按照“2+1+1”模式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在科技平台方面实现开放共享,依托“固体地球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联盟”和双方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共建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创新研发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以期建立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